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SA中文诗歌鉴赏《死水》 - Coggle Diagram
SA中文诗歌鉴赏《死水》
中段
-
主体思想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节节逼近,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最后一节,既表现他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但也并非心如死灰,发出“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的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者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写作特色
《死水》讲究修辞,而且力求用词的丰富精美而不重复。例如以下短语所用的动词就绝不相同:“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织一层罗琦”,“蒸出些云霞”,“酵成一沟绿酒”,等等。写完了这些,它总结说:这死水据此“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但这里的“鲜明”还只是从色彩和光泽上加以点染。接着,他表现死水的“声音”。这声音也很别致,有“笑声”——“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多么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死水》也是格律体新诗的代表作,它的体式极严。从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起来非常齐整。从内在的韵律看,每句内部均由四顿构成,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再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调非常动听。
三美
音节美,从诗歌的音韵方面看,全诗每个诗节4行,每行4个音尺,都是由3个二字尺和1个三字尺所组成,而且每行都以1 个双音词收尾,再加上隔行押韵,念起来音调铿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富有鲜明的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的美的感觉存在。因此,闻一多先生自己分析《死水》认为:“这首诗从第一行‘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起,以后每一行都是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所以每行的字数也是一样多。结果,我觉得这首诗是我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闻一多《诗的格律》)
绘画美,从诗歌的色彩方面看,诗人虽然写的是“死水”,但是词藻丰赡华美,选用了最富色彩的词汇,描写了如“翡翠”、“桃花”、“云霞”、“绿酒”、“白沫”等一系列具有鲜艳、美丽色彩的形象,使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画面形象,而且产生了一种绘画的色彩美。这种美的色彩与恶臭的死水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讽喻使死水显得更加腐烂不堪。
-
开头
背景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湖北浠水人。曾留学美国学习文学、美术。早年参加新月社,为该社主要成员,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在新诗的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后来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在《诗经》、《楚辞》、《周易》的研究中取得很大成就。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抗战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闻一多先生一生的道路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英勇闪亮而又坎坷的一生。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一身正气,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