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韌性承洪 水漾環境, 願景 Vision, 目標 Goal, 策略 Strategy, 課題 Issue, 措施 Action - Coggle…
韌性承洪 水漾環境
水道風險
V 安全河道.自然共生
G2 善用科技防災及維護管理,確保防洪設施構造物安全
I3 堤岸設施老舊及待建堤岸問題
S1 配合治理計畫通洪能力檢討辦理改建
待建堤岸依治理計畫逐年更新建置
堤岸樣造物維修改善規劃
S3 加強防洪構造物監測並防止防洪構造物破壞
堤前灘地培厚
待建堤岸依治理計畫逐年更新建置
堤岸樣造物維修改善規劃
I5 智慧防災管理
S3 加強防洪構造物監測並防止防洪構造物破壞
堤前灘地培厚
待建堤岸依治理計畫逐年更新建置
堤岸樣造物維修改善規劃
S4 計畫洪水到達區域土地利用管理
溢淹緩衝區透保水設施規劃
推動低衝擊設施規劃
推動農田在地滯洪規劃
都市地區推動逕流分擔規劃
S5 強化感測器布設與防汛資訊盤點,建立防災決策支援系統
溢淹緩衝區透保水設施規劃
推廣防水擋板或防水閘門
防汛設施智慧化管理建置
防災決策支援系統建置
自動化訊息告警建置
I1 橋梁構造物通洪能力不足
S2 河道沖淤控制及維持河道通洪空間
河道疏濬計畫
穩定流路計畫
瓶頸拓寬改善規劃
彎曲河段堤防培厚規劃
公共工程土砂料材供應規劃
S1 配合治理計畫通洪能力檢討辦理改建
待建堤岸依治理計畫逐年更新建置
堤岸樣造物維修改善規劃
G1 確保河道通洪能力,達成外水溢堤不破堤
I2 河道沖刷/淤積造成相關危害
S2 河道沖淤控制及維持河道通洪空間
河道疏濬計畫
穩定流路計畫
瓶頸拓寬改善規劃
彎曲河段堤防培厚規劃
公共工程土砂料材供應規劃
S3 加強防洪構造物監測並防止防洪構造物破壞
堤前灘地培厚
加強基礎防護
構造物監測
提高安全性檢測頻率
S1 配合治理計畫通洪能力檢討辦理改建
待建堤岸依治理計畫逐年更新建置
堤岸樣造物維修改善規劃
G3 兼顧生態與防洪治理方式,確保人與自然平衡共存
I4 高莖作物影響通洪
S4 計畫洪水到達區域土地利用管理
(修改成河川區域線內土地利用管理)
高灘地公私有土地權屬釐清
河川公地維護管理
低水流路規劃河道清疏
土砂去化規劃堤防培厚
堤防培厚維護管理
高灘地規劃植樹固碳
高灘地植栽綠美化維管
S2 河道沖淤控制及維持河道通洪空間
河道疏濬計畫
穩定流路計畫
瓶頸拓寬改善規劃
彎曲河段堤防培厚規劃
公共工程土砂料材供應規劃
土地洪氾風險
V 韌性土地.水土共營
G1 結合逕流分擔及在地滯洪措施推動非工程措施,提升承洪韌性
I2 在地滯洪措施
S2 尋求適宜土地推行在地滯洪減輕淹水壓力
I4 非工程防洪措施
S4 推行防災科普及宣導演練,提升自主防災能力降低災害損失
I1 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措施
S1 運用NCDR氣候變遷評估成果,推行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措施
G2 檢討淹水潛勢區位之國土計畫功能分區,明訂土地使用管制原則
I3 易淹水區域之土地管理
S3 界定風險分級程度訂定調適對策,研擬國土功能分區訂定土地使用管制
G3 加強智慧防災加值分析,提升防減災應變能力
I5 智慧防災管理
S5 善用科技防災及推行設施自動化管理
水岸縫合
V 朴子風華.與水共榮
G1 串聯建置河廊景觀、生態、文化廊道,打造優質水漾環境
I2 結合周邊景點之廊道串聯
I3 推動三面光堤岸植栽綠化
I4 河川經營土地活化利用
S4 盤點經管土地及需求標的規劃,推動公私部門管理認養
I5 水質不佳影響親水機能
S5 持續推動污水下水道接管,評估場域設置自然淨化提升水體水質
I1 整合縣市政府水環境營造計畫
S1 整合各單位資源,依序推動水岸縫合區位
S2 推動水岸景觀與景點整合,公私協力營造廊道串聯
S3 整合在地景觀與植栽綠化
G2 透過改善水體並提升自然淨化能力,恢復親水機能
藍綠網絡保育
V 生機盎然.和諧共生
G2 營造水陸域棲地多樣性,創造河川環境生態系之服務價值
I2 外來種入侵
I4 河川水源涵容能力
I1 河口濕地保育
S1 生態棲地保育與友善土地經營管理
S2 普查外來種入侵區位,逐年移除強勢外來種
S3 串聯河岸林、濱溪、水域棲地,暢通生態廊道連續性
S4 沿岸林相補植,推動棲地認養養護管理
S5 即時掌握生態環境品質,迅速應變處置
G1 恢復及確保河川廊道之縱橫向連結
I3 生態廊道不連續
G3 透過生態檢核措施,降低工程對棲地擾動並維持生態廊道連續性
I5 生態檢核措施
願景 Vision
目標 Goal
策略 Strategy
課題 Issue
措施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