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han(1991)DBT的運用

邊緣性人格疾患

1.情緒脆弱

2.自我無效

3.壓抑悲苦

4.持續危機

5.活躍的消極

1.問題解決能力

外在形象:明顯的願意助人及敏感(predominantly helpful and sensititve)表現出一種利他、膚淺和受苦的自我形象

2.情緖調控能力、情緒困擾的忍耐度

3.提高社交訓練、人際關係的有效性

情緖:悲傷、憤怒、焦慮

青少年:恐懼、悲傷、厭世的情緒、孤立、不被瞭解與敵意對待的人際關係。不良的負向情緒因應策略

6.自殘、操控的不適應行為

人際關係、自我形象(self image)、情感(affect)不穩定、易衝動(impulsivity)、易怒的情緒、散亂的認同(identity diffusion)、極度的空虛感,導致人際困難

Chapman、Gratz、Brown(2006)經驗迴避模式(EAM):自殘可以降低或逃離不想要的情緖喚起(emotional arousal)而得到負增強,使得該行為持續存在

自殘想要:表達憤怒、懲罰他人、產生正常感受、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自我知覺控制(perceived control)能力不佳,Shapiro(1996)負向控制力高、正向控制力低,高環境掌控企圖失敗、

4.減少自我認同困惑和更加注意自己的思考(mindfulness)

2.調節情緒亢奮的狀態

3.學會忍受不舒服的情緒經驗

1.標定自我情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