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3 警察政策執行 - Coggle Diagram
CH3 警察政策執行
政策執行的內部因素
Van Meter及Van Horn:政策有效執行之具體變項
單位之間的溝通與執行力
執行機構特質
資源多寡
執行機構的社經及社會環境
目標共識程度
執行人員的意向
Berman觀點
稱全國性的政策為總體執行,地方階層對中央決策的反應為個體執行,政策執行結果受到中央與地方互動關係影響
愛德華三世EdwardsⅢ:政策有效執行之4條件
充分的資源
執行人員積極配合的態度
良好的溝通
健全的官僚結構
Bardach:造成政策執行反效果之4因素
政策目標的偏離
政策資源的分散
政策機關的窘境
政策資源的浪費
艾爾莫Elmore:4種政策執行組織模式
官僚過程模式
執行者的裁量空間架空長官控制。EX.警察承辦人與業者掛勾
系統管理模式
強調組織的目標取向。EX.警察績效制度
組織發展模式
執行者對目標建立承諾感與共識,重視基層。EX.社區警政視基層為內在顧客
衝突妥協模式
資源有限,衝突、協商成為常態。EX.行政、刑事警察
章光明:北市社區警政研究
政策執行之3大因素
基層人員態度
執行者需與決策者建立共識,態度要素包含工作滿足感、工作投入、組織承諾
組織文化
表層、器物
表現於外的組織行為、可經觀察了解、其反應內在價值判斷
信奉的價值觀
用以判斷情境、目的等的基礎,具規範意味,約束行為
基本假定
成員透過基本假定而對情境產生價值判斷,再反應成行為,其結果回饋、修正價值判斷,再內化為基本假定
組織運作
社區警政重於組織的分權化、由下而上的溝通管道、授權基層等
章光明研究之建議事項
授權基層
警察局、分局、派出所等三層次功能宜調整,訂定大方向,並配合轄區特性採取適當權宜措施
強化溝通管道
加強基層間的溝通管道,強化社區警政認知、提高社群訊息之警覺
組織文化的調整
基本假定而言
社區警政之基本假定為人性本善,主張激勵管理、授權基層、分權警政,不同於警察組織實務運作之人性本惡,應改變管理階層以引導街頭警察的 改變
外顯價值而言
應以解決問題為主,而非僅求達到上級標準,強調回應社區需求
人造器物、行為表層而言
應減輕工作量、簡化繁複的行政程序,落實警政分權化
政策執行的外部因素
Sabatier及Mazmanian:政策環境關聯模式
自變項
法令所規範的執行能力
影響執行的非法定變項
問題的可處理性
依變項
政策執行過程:執行機關政策產出→標的團體對該政策的服從→政策的實際影響→執行機關意識到的政策影響→法令修正
Nakamura及Smallwood:環境之3概念
政策形成環境、政策執行環境、政策評估環境
Smith:政策之影響因素
亦認為政策執行為循環過程,影響因素:執行機關、標的團體、環境因素
Forester:前瞻性執行
政策執行人員須有判斷情勢能力(發現問題),預先採取因應措施
Rein及Rabinovitz:政策執行之3階段
認為政策執行是一個循環:理髮執行、資源分配、評估修正
McGuire:輸入/輸出矩陣
輸入項
溝通管道的普遍性、深入性
訊息內容的完整性、重複性
目標的困難程度
接收者的人格特質
溝通來源的公信力、吸引力
輸出項
知道如何配合行動
態度的改變
清楚瞭解內容
化為記憶
產生興趣
從記憶中取出
參與活動
決定接受
成為行為指標
行為再增強
行為定型
聽說過宣導主題
伊斯頓Easton:系統論
強調環境中反饋及修正的重要
政策執行的概念與論發展
奧克蘭計劃
Walker分析失敗原因:種族歧視、1950年代美國經濟轉型而致失業率上升
(理論錯誤、政策方案有瑕疵、政策執行不力、需要幫助的人未得救助)
啟示:
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是互動過程,彼此依賴、不可分離
政策的決策點不宜過多,避免矛盾
政策制定不能僅以效率(量化指標)為基礎
執行者須有時間意識,以免延宕
政策的制定者與執行者最好始終一致
機關間避免本位主義,以利溝通
政策執行步驟儘量簡化,避免錯誤
背景:總統詹森Johnson於1960年代提出大社會方案,目的為經濟發展、消除族群不平等,提出治安之三大政策:各類社區處遇方案、刑事司法體系精進方案、提供就業及社會福利之社會改革方案
執行理論的演進
Goggin將政策執行區分為三代
第二代
由下而上
的途徑,強調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功能的
互動性
,並強調基層官僚的地位,認為應賦予自主裁量權。(向後推進策略:適合推動分配性、自我管制性政策)
第三代
「府際政府執行溝通模式」
,及
整合型
政策執行途徑,試圖整合理論與實務,強調由
公私部門參與者的互動
、協商,以形塑政策,順暢政策執行的過程,重視其執行動態面的探討。
第一代
偏重實務的個案研究,政策執行模式為
由上而下
的途徑,強調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
分立性
,制定者與執行者形成指揮命令關係,並強調制定者的優越地位。(向前推進策略:適合推動管制性、重分配性政策)
意義
政策執行乃是政策方案在經過合法化後,擬定施行細則,確定專責機關,配置必要資源,以適當的管理方法,採取必要的對應行動,使政策方案付諸實施,以達成預定目標或目的之所有動態過程
政策執行的相關概念
政策網絡
第二代政策執行理論以降,開啟由下而上的互動模式,稱為「政策網絡」,指互賴行動者間穩定的社會關係。EX.婦幼議題之警政、社政、衛生、教育等網絡
互賴性、多元行動者、持久性關係
影響
國家機關中心論→國家社會共同治理模式
由上而下的政策網絡轉為公私合夥途徑
國家中心主義→多元中心主義
國家單獨治理模式轉為國家社會共同統理模式
多元行動者
第一、二、三部門共同合作,形成網絡治理關係
政策工具
指將政策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的機制作用
Savas:10種政策執行方式
抵用券
市場
補助制
志願服務
特許權
自助服務
簽約外包
政府銷售
府際協定
政府服務
Howlett 及Ramesh:政策工具光譜
混合性工具
國家對於工具應用的介入程度不一,最後決定權交由標的團體
EX.資訊與勸戒、補助、財產權的銷售、徵稅與使用者付費
強制性工具
國家機關由上而下的統治途徑,單方、強制採取的管制及干預
EX.國防、警政
自願性工具
國家幾乎不介入,由社會團體在自願性基礎下採取的工具類型
EX.家庭與社區、自願性組織、市場
政府、市場、第三部門
市場
1980年代起,政策執行企圖去官僚化,推動政府再造、新政府運動
EX.市場/顧客為導向、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官僚主義→後官僚主義
第三部門
非營利組織,指實踐社會公益的私人組織,收入來源為成員自願的捐助
EX.社會企業,三重底線(經濟、環境、社會)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