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國際競逐時期 - Coggle Diagram
國際競逐時期
澎湖
元:巡檢司
宋:始有人居
明初:海禁(墟澎政策)→島上漢人遷至福建
1604明-沈有容擊退荷蘭
1624明-海商李旦建議荷蘭往大員
西方
西班牙:菲律賓馬尼拉
英國東印度公司:1600東南亞
葡萄牙:1557澳門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1619印尼雅加達(巴達維亞)
漢人海商集團(明中葉)
1621顏思齊+鄭芝龍(雲林笨港、諸羅縣):招福建漳、泉百姓來開墾→接受招安
販售台產鹿皮、硫磺
澎湖天后宮(媽公→馬公):沈有容諭退紅毛番偉麻郎等碑
1662-1683鄭氏治(獨立王國)
鄭成功(行政中心-廈門):反清復明(奉永曆正朔,但政由己出)
根據地:金門、廈門→1662台灣(採何斌建議)
赤崁(台灣行政中心)→東都明京、熱蘭遮城→安平鎮、普羅明遮城→承天府
設天興縣、萬年縣+澎湖安撫司
1664鄭經(vs鄭世襲)→行政中心台灣
墾殖
軍屯:營盤田(鄭成功→)
林鳳營、左營、前鎮
鄭家:官田
官員宗世:私田
原住民抗爭:大肚王反抗、1682竹塹+新港社反抗(勞役過重)
東都→東寧、天興州、萬年州
對外貿易:走私
日本(輸入軍事用品)、呂宋、英國(簽通商條約)
文教推展:(陳永華建議)孔廟、學校(培養官僚人才)、文人來台(沈光文)
鄭清關係:談判破裂(鄭經不薙髮)
1673三藩之亂:鄭經出兵戰俘建、廣州沿海(控制華南沿海貿易)→1680退守台灣
清國無內憂+鄭經軍力大損+對外貿易貨品減少(失去中國沿海據點)
鄭克塽(vs鄭克臧):1683施琅(受封靖海侯)攻台,澎湖海戰祥清
日本(16-17世紀):豐臣→德川→1633鎖國→走私盛
只允許中國、荷蘭(台灣被禁)
濱田彌兵衛事件→封閉荷蘭商館報復(鎖國後與荷蘭衝突不再)
台灣本島
1626-1642西班牙治(北部):至日本、中國貿易+台灣傳教(天主教)
1642台灣北部被荷蘭佔據
1633日本鎖國+菲律賓南部伊斯蘭教徒反抗→減少台灣駐軍
建聖多明哥城(淡水紅毛城)、聖薩爾瓦多(雞籠)
荷蘭治(1624-1662)
建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普羅民遮城(赤崁)
殖民方式
最高長官(上級為巴達維亞總督)
軟硬兼施+分化族群
王田(招中國沿海漢人開墾):稻米+蔗糖
間接統治:長老→地方會議
濮社制度:漢人壟斷買賣權利
傳教士→政務員(長老向其報告)
設教堂+學校、新港文字(番仔契)
反荷勢力
1652郭懷一事件→建普羅民遮城
麻豆事件(新港社+荷蘭政府→麻豆社遭屠殺)
大肚王(中部跨部落政治聯盟組織)反抗:半獨立、拒絕荷蘭傳教
濱田彌兵衛事件:荷蘭對日商課稅
1633明-鄭芝龍金門羅灣海戰重創荷蘭(攻廈門)→鄭芝龍確立海上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