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高一化學(第一章) - Coggle Diagram
高一化學(第一章)
1-1原子說與近代化學
近代化學的誕生
17世紀末,史塔耳試圖以「燃素說」說明燃燒現象
18世紀末,卜力士力和舍勒陸續發現氧氣的存在
1777年,拉瓦節提出「氧化理論」,否定燃訴的存在
另一方面,拉瓦節還提出許多重要理論,建立化學核心概念及命名基礎
質量守恆定律
1756年,洛蒙諾索夫發現錫在密閉容器燃燒,內容物總質量無變化
1771年,拉瓦節另外設計燃燒實驗
證明化學反應前後物質的總質量是不會變的
定比與倍比定律
定比定律
由普魯斯特提出,認為化合物中所含的各元素質量都有固定比值
之後斯達透過更精密的實驗證明定比定律
倍比定律
由道爾頓提出
當兩種元素可以形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化合物時,將其一種元素質量固定,則另一元素質量在各化合物中會呈現整數比
道耳頓原子說
早期原子說
古希臘人認為構成物質的成分是水、火、土和氣
中國周代有「五行說」,認為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所組成
西元前400多年,留基伯及弟子德莫克利特,認為自然界萬物均是微小的原子組成,則原子無法再被分割,為自然界最小單位
道耳頓原子說
直到近代,才首度由道耳頓具體的把原子當作粒子來研究
1803年道耳頓提出原子說
1807年出版:化學哲學新體系
主要內容
所有物質都是由微小粒子組成,而粒子無法再被分割,稱為原子
相同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質量及性質,不同則相反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簡單的整數比合而成
化學反應式原子的組合重新排列組合,原子的種類和樹木不會改變
1-2混和物分離
存物質與混合物
存物質
只含一種成分,具有一定的組成與特性
可再區分為元素及化合物
混合物
由兩種或以上的存物質混合而成,沒有固定組成及特性
混和物的分離與物質的純化
為何要作物質純化?
自然界大多以混和物的形式存在,但在日常生活及科學研究中,時常需要作物質純化
物質純化的四種方法
蒸餾
利用物質的沸點差異做混和物的分離
例:淡化海水
萃取
利用物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中溶解度的差異,做混和物的分離
例:沖煮咖啡
過濾
利用物質顆粒大小的差異,使濾液與不溶的物質分離
例:磨製豆漿
層析術
又稱色層分析術,是依據色素與均勻塗布在膠片(固定相)和液體展開劑(流動相)的吸附能力差異,做混和物的分離
1-3物質三態的變化
氣體的基本質
氣體是由許多不斷運動的粒子所組成而其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則越快
氣體的形狀的形狀和體積會隨著容器改變
物質的相圖
何謂相圖?
物質會受到壓力及溫度影響而產生三態變化,利用坐標軸將物質狀態所描繪出來的圖,稱為相圖
三條曲線
熔化、汽化、昇華曲線
相交於三相點,表示三種狀態劑可以互想轉換又可共存
臨界點
位於液體曲線的重點
若溫度與壓力大於臨界點,以水為例,增加壓力也無法使水蒸氣液化,此時液相與氣相已無法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