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歐洲中世紀, 歐洲中世紀 - Coggle Diagram
歐洲中世紀
民族大遷徒與秩序重建
Conclusion
西羅馬帝國滅亡 ( 西元476年亡於羅馬帝國北方的日耳曼民族 )
查理曼帝國
法蘭克王國實力最強,為查理曼帝國的前身
西元800年,查理曼被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推廣基督教 (羅馬公教)
使用拉丁文
查理曼死後帝國分裂成三部分
Reason
匈奴西遷,日耳曼民族被迫南遷
神聖羅馬帝國
內部成分裂狀態,皇帝無實權
西元10世紀,東法蘭克國王鄂圖一世被教宗加冕帝
西歐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
根據契約形成的主從關係
領主 - 土地分封給附庸,保護附庸安全
地方勢力割據
附庸 - 效忠領主,為領主出征、捐獻
領主和附庸皆是貴族
莊園經濟
農業為主 (自給自足)
商業停頓
農奴 (農民) - 為貴族耕種,沒有遷徒自由,並向貴族納稅、服勞役
貴族 - 保護農奴安全
領主管轄
耕作方式為三田制,春耕、秋耕和休耕地輪流耕作
騎士文化
作戰的主力
注重忠誠、勇敢和俠義
從小接受騎馬和戰鬥訓練
貴族階層
常為文學作品歌頌的對象
基督教信仰
教會為信仰中心,與日常生活作息有密切相關
教士抄寫古籍,保存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
日耳曼人紛紛改信基督教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
教會附設的學校為中世紀重要的教育機構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基督教教會維持社會秩序
各國軍主為了與教會爭奪領導權,常有政教衝突發生
教堂
哥德式 ( 尖塔、飛扶壁、鑲嵌玻璃 )
羅馬式 ( 圓頂、厚牆、圓拱 )
歐洲中世紀
伊斯蘭世界
西元8世紀,阿拉伯人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伊斯蘭教隨之傳播
巴格達位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的城市 (可從天方夜譚了解)
唯一真神為阿拉,經典為古蘭經,教徒稱為穆斯林
阿拉伯人曾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印度的數學符號、穆斯林使用的支票和股份公司等商業制度傳播到各地
西元7世紀,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宣揚
阿拉伯人更將古希臘、羅馬典籍翻譯成阿拉伯文,這些譯作傳回歐洲後,助於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
土耳起人的崛起
信仰伊斯蘭教的塞爾柱土耳其人和鄂圖曼土耳其人先後崛起
西元11世紀,賽爾柱土耳其人控制西亞地區,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主要外患
西元13世紀末,鄂圖曼土耳其崛起後,於1453年消滅拜占庭帝國,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並壟斷東西方貿易
東西文化交流
中世紀後期,因十字軍東征和蒙古西征的影響,加速了東西文化的交流,使歐忠商業的復甦與城市的興起
蒙古西征
西元13世紀,蒙古人進行三次西征,中國文物及火藥技術隨蒙古西征輾轉傳入西方
十字軍東征
西元11世紀,塞爾柱土耳其人阻撓基督教赴耶路撒冷朝聖,羅馬教宗號召基督教組十字軍,希望收復聖地耶路撒冷,但未成功
使地中海沿岸城市興起 ex : 義大利半島上的威尼斯和拂羅倫斯
行會出現 (類似今日的同業公會),由老師和學生組成的行會為西方大學制度的起源
市民階級 (地位比不上貴族和教士,但高於農民) 形成,向城市領主爭取特許權利
西元14世紀中期,黑死病爆發
拜占庭帝國
Introduction
中央集權、工商業發達
原為東羅馬帝國
首都為君士坦堡 (原稱拜占庭)
查士丁尼大帝死後,遭波斯、阿拉伯、土耳其侵擾
西元1453年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消滅
宗教
兩個教會 (君士坦堡和羅馬) 互相爭奪世界的領導權
政治合一 (皇帝掌管政治與宗教)
基督教 (希臘正教) 為國教,使用希臘文
基督教第一次分裂,東歐信奉羅馬公教 (天主教)和西歐信奉希臘正教 (東正教)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鄂圖曼土耳其人 (信仰伊斯蘭教) 消滅拜占庭帝國後,加上四座尖塔,並改為清真寺
文化成就
保存希臘、羅馬古典文獻,對日後的文藝復興有重要的貢獻
因阻擋伊斯蘭勢力的入侵,成為西歐的屏障
希臘文和希臘正教信仰傳入東歐、俄羅斯,對當地的斯拉夫民族有深遠的影響
查士丁尼大帝 (西元6世紀)
整理羅馬法律,制定查士丁尼法典
在君士坦丁堡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
收復失土 (部分義大利和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