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宋 (北宋建立:內安外患, 外交關係, 五代十國:藩鎮(始於安史之亂後)的變相及延長) - Coggle Diagram
宋
北宋建立:內安外患
基本國策:矯正武人專政、避免國家短命(唐-藩鎮割據)
強幹弱枝
優:加強中央集權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高級將領兵權
募兵制:駐守京師、輪流屯戍地方
解決藩鎮割據
缺:國勢長期積弱不振(無力制服周邊民族)
地方兵源不足
冗兵(財政負擔重):中央禁軍龐大
重文輕武:鑑於五代十國武人掌權
優
文官取代武官:不殺大臣、言事官
內亂少
科舉招才:士大夫(核心)
缺
冗官:財政困難、行政效率↓
文臣領軍:敗多勝少(中央指導戰局)
強化君權:職權分散
副相(參知政事)
宰相(中書門下平章事):政務
樞密使:軍事
三司使:財政
士大夫
重視科舉取士:改良科舉制度(更完備)
擴大考試規模
增加錄取名額
加強考試公平性(廢除身言書判):三級制(制度化)、糊名(遮住考生姓名)、謄錄(專員重抄)、入闈(鎖貢院)
皇帝vs士大夫
天子門生:皇帝親自主持殿試制
士大夫擁有權力正當性:與士大夫治天下(文彥博)
士大夫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言官(諫院+御史台→台諫):振衰起敝(糾察宰相百官、對皇帝陳言直諫)
樹立監察官風骨、導致黨爭
兩次變法
慶曆變法:宋仁宗慶利年間
范仲淹:精簡人事(失敗)
熙寧變法:宋神宗-王安石變法
財政:制置三司條例司(統籌全國財政)、青苗法(低利貸款)、清丈田地(增加稅收)
軍事:淘汰冗兵、保甲法(訓練民兵)
教育:設太學三舍法(學校教育取代科舉)、改變科舉考科
新舊黨爭:始於王安石變法
舊黨:司馬光-罷黜新法
新黨(宋哲宗親政):宋徽宗任用新黨蔡亰為宰相)
元祐黨(舊黨)禁詔令
北宋末年政治大壞
10世紀後周禁軍領袖-趙匡湚(宋太祖)兵變
國號-宋
定都開封
外交關係
西夏
西夏(党項族:陝、甘)、宋、遼鼎力
首領-拓拔思恭助唐平黃巢之亂→節度使、國姓李
(宋太宗時)抗宋、11世紀初溫和政策(向宋遼稱臣)
元昊稱帝,國號大夏
宋-范仲淹、韓琦勝多敗少
宋夏慶利和約:宋賜歲幣/西夏自視西朝
遼
北宋vs遼(契丹:漠北東方)
耶律阿保機(遼太祖)援助石敬瑭建立後晉
石敬瑭向契丹稱臣(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
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安全受威脅
宋太宗2度伐遼慘敗(高粱河、崎溝灣)
澶淵之盟:宋真宗+宰相寇準親征
宋兄遼弟、宋輸遼歲幣絹+銀兩
宋代歲幣買和先例:宋遼百餘年和平
天有二日時代:漢唐天下秩序觀被打破
蒙古
蒙古崛起:12世紀末北方遊牧民族(臣服金)
宋蒙聯盟滅金
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孫)滅南宋
金: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北宋末年東北女真趁遼衰微興起)
北宋聯金滅遼:金輕視宋(宋攻遼敗多)
靖康之難(北宋亡):金兵2次南侵汴京(擄徽、欽二宗)
南宋vs金
宋高宗-趙構(徽宗之子)遷都臨安(今杭州)→南宋
紹興和議:宋(金的屬國)向金稱臣
宋孝宗、宋寧宗攻金失敗
宋金以叔姪相稱:不執君臣禮(宋納貢→輸歲幣)
宋孝宗:隆興和議
宋寧宗:嘉定和議
五代十國:藩鎮(始於安史之亂後)的變相及延長
(南)十國:林立於五代周邊
與五代南北對峙
社會較五代安定
經濟較五代富庶
(北)五代:始於梁太祖朱溫滅唐
篡奪頻繁
武人掌政
王朝快速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