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體鳴樂器(打擊) - Coggle Diagram
體鳴樂器(打擊)
金
編鐘
介紹
「金石之聲」中的「金」就是指編鐘,「石」指編磬。
由若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鐘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鍾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
發聲原理
鐘體小:音調高 音量小
鐘體大:音調低 音量大
鑄造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鐘有重要的影響
結構
甬鐘
(頂端有柄)
懸掛方式是傾斜的
鈕鐘
(頂端帶鈕)
懸掛方式是直懸的
歷史
曾侯乙編鐘
戰國早期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隨縣出土於曾侯乙墓。
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
流行於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
鈸
介紹
通常與鑼、鼓一起組成鑼鼓隊進行演奏
結構
中間圓形凸起
發聲原理
由兩個圓形的銅片(直徑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等)互相撞擊發聲
種類
大鈸
小鈸(鑔)
中鈸
歷史
鈸源於西亞,流行於北魏。明清後成為戲曲的重要伴奏樂器。
古稱“銅鈸”、“銅盤”,民間叫做“鑔”。
鑼
介紹
由於是用銅製成因此又稱銅鑼
小的直徑僅有幾公分,大的直徑達一米五以上
發聲原理
演奏者用木棰敲擊鑼身正面的中央部分,產生振動而發音
結構
由鑼體、鑼架(鑼繩)、鑼槌三部分組成
中央部分略凸,稱為臍、光或 堂,是發音的主要部分
臍的大小,厚薄與鑼的 面積比例,決定著音調的高低
鑼身呈一個圓形的弧面,四周以鑼身的邊框固定
種類
大鑼
聲音宏亮,強烈,力度變化幅充大
發音較低,鑼邊鑽孔繫繩,左手提起或掛於架上,右手執棰擊奏
小鑼
用途很廣,聲音清脆有詼諧色彩
發音較高,鑼面呈坡形,鑼臍分大、中、小三種,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鑼邊無孔,不繫鑼繩,以左手食指關節處提鑼內緣,右手執鑼板擊奏
雲鑼
鑼中可演奏旋律的樂器
由十面小鑼組成,用繩繫於木架上
左手執架柄,右手用鑼棰擊奏
掌鑼
鑼中最小的一種,鑼面平坦無臍,形如盤狀
置於左手掌中,右手執鑼板擊奏
京鑼
歷史
古代的軍事首領們經常用銅鑼來指揮軍隊作戰
中國古代的軍事術語"鳴金收兵"中的"金"就是古代銅鑼的別稱。
在元代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是古代濮人和駱越人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
濮人
古代族群,居於中國西南部雲南貴州等地
駱越人
百越中最落後的一支,製作銅鼓的技術很高
分布在中國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
鈴
介紹
材質大部分是銅質結構,也有其他金屬或玻璃製的鈴。
外部有些會鏤刻著各種圖案。
發聲原理
形體似鐘而小
內有球狀硬物,用於發出清脆的響聲
種類
碰鈴
鈴底有孔繫繩穿連,兩隻互擊發音
也有單鈴置於棍端,用金屬簽擊奏,音色清涼舒爽。
法鈴
道士作法事中的重要法器。黃銅製造,有柄,鈴內有舌。
柄的上端稱法鈴法鈴作劍,山字形,以像徵三清之意。
歷史
唐朝學士院懸掛鈴用於告警。
軍隊中夜裡響鈴,讓軍隊里的人知道軍情緊急程度。
青銅樂器的原始形態,中國最早出現的青銅樂器。
木
柷
介紹
中國漢代樂器,曾流通於全國各大城市。
向其他樂器奏者提示該樂章的節拍
僅用於古代宮庭雅樂跟祭祀音樂的開始時
演奏
一般形制上椎柷分離,使用上由內側擊打三下
擊柷的槌
椎
(木棒)
用雙手握椎
木槌
右手持槌敲擊
種類
有圓鼓有無、大小、位置以及圓孔大小位置等細節變化
台南孔廟為無鼓柷
台北為有鼓柷
結構
形狀猶如木斗,上寬下窄
用木棒撞擊其內壁而發聲。
上口四邊鑲有木框,底部有座,其中一面留有出音孔
另三面內壁中心處是個突起的圓鼓面以備受擊
歷史
相傳是夏啟所作,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木魚
演奏
利用鼓棍或小木鎚,敲打樂器外側的共鳴區以發出聲響
體積越大音高越低
大團魚形木魚需置於地面上
小圓魚形則用左手托持,右手執棰頭呈橄欖形的木棰敲擊
國樂現今較常使用的是一套5個不同大小的木魚
以支撐架將木魚固定好,並按木魚的大小和高低音來排列
結構
團魚形木魚形狀為類近拳頭狀的圓球體
中間部份為空心,以作為聲音共振和擴音之用
圓球體一邊留有音孔讓經擴音後的聲音可以傳開
另一邊則另加上長而扁的外邊,以方便用手或固定在支撐架上
歷史
出自唐代,明皇帝時期,源於道教
召集教眾,講經設齋用得法器,後逐漸被佛教借鑒引用
介紹
多用於道教、佛教的功課與法會
發音短促,聲音節奏感強,是富有特色的節奏樂器
梆子
介紹
中國明末清初,隨著梆子腔戲曲的興起而流行
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擊節而得名
古代巡更或舊時衙門用以集散人眾所敲的響器
演奏
應用於戲曲音樂、說唱音樂及民間器樂合奏
常使用在强拍上,藉以增加戲劇氣氛
結構
由兩根長短不等、粗細
不同的實心硬木棒組成
長方形-短粗
長20、寬5-6、厚4公分
圓柱形-細長
長25、直徑4公分
用竹子或挖空的木頭製成
外表光滑、圓弧和棱角適度
種類
河北梆
由兩根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組成
演奏時,左手執長方形、右手執圓柱形木棒,以圓柱形的敲擊長方形的木棒發音,音色清脆、堅實,無固定音高。
南梆子
發音短促、圓潤,在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中擊奏強拍
表現馬蹄聲、機槍射擊聲等特殊音響效果
長方形木製中空體
演奏時左手執梆,右手執一竹籤或木棰敲擊
墜梆
木製球狀
形如鴨蛋,圓徑9公分,中空
腰部有一木榫,固定在一個立棍上,立棍上另有一榫槽,中間有擊梆木棰,中心橫穿一釘,木棰一端由繩索拴係於奏者的右腳上,通過腳的踩動,控制木棰擊梆發音
演奏時,常將它綁在桌腿上,由操墜琴的伴奏者兼奏
秦梆
用於秦腔伴奏
外形為橢圓形,長20公分。
敔
介紹
用於樂曲的終止處
常在樂隊中使用用於宮廷中和韶樂
結構
以木料製成,其形狀如虎
背上刻有二十七個鉏鋙(木片)
外部通身繪黃黑色斑紋,如虎紋
負虎之趺漆以金色,旁設兩耳,用以置籈
演奏
以籈刮動鉏鋙發聲
籈
以竹製成的掃把,掃敔齟齬三響,即可清洗聞樂者的耳朵,也掃除前曲在聽眾及演奏者耳中的餘音,以利於再次作樂和聆聽。
種類
鉏鋙分列型
二十七齒分為三列
傳世文物中,又有三列各九齒以及
三列齒數不一致而共二十七齒的分別
鉏鋙同列型
二十七片緊密排成一列
又有插入木片為略可活動之鉏鋙
以及鉏鋙完全固定不動兩種
鉏鋙的形狀
木片狀
楔子或三角狀
革
鼓
介紹
除了作為樂器外鼓在古代許多文明中還用來傳播信息。
結構
在堅固的且一般為圓桶形的鼓身
的一面或雙面蒙上一塊拉緊的膜
演奏
用手或鼓杵(槌)敲擊出聲
種類
腰鼓
鼓身有兩支鐵環,用帶子懸掛在腰間
無固定音高,音響清亮
表現歡快熱鬧的情景
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稱為“正鼓”或“和鼓
兩端略細,中間稍粗,兩端蒙皮
狼帳
又名“兩杖鼓”,流行於福州地區
源於古代細腰鼓類樂器
中部細小,兩端粗大而中空,兩面蒙牛皮或蟒皮
鼓皮裝於金屬圓環上,由繩索穿系繃緊
是“福州十番”的主要樂器之一
渔鼓
漁鼓又稱“竹琴”或“道筒”
南宋時已有這種樂器
長65~100公分、直徑13公分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豬皮或羊皮而成
左手堅抱漁鼓,右手拍擊
同鼓
民間流傳的較大型的鼓類樂器
堂鼓之一種
鼓身呈桶形,中間略寬,兩面蒙以牛皮
鼓身中部裝有3個鼓環,用以穿系鼓帶或作懸掛之用
將同鼓懸空掛於木製三腳架上
以紅木或其他硬質木料製作的雙棰敲擊
花盆鼓
鼓面大、鼓底小、狀如花盆而得名
由堂鼓演變而來,也稱“南堂鼓”
鼓的下皮比上皮小一倍
鼓身周圍繪有民族風格的金色雲龍圖案,並附用特製的鼓架
音色低沉、雄厚
並可奏出不同的音調
大堂鼓
鼓類樂器中形體較大者
鼓面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鼓身上下蒙以兩塊面
積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於木架上用兩個鼓捶演奏
發音低沉而雄厚
是鑼鼓隊中的主要樂器
書鼓
鼓身呈扁圓形,兩面蒙皮
發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
用單箭演奏,書鼓置於竹製鼓架的編繩上,架高90公分左右
說唱演員左手執書板或梨花片,右手執鼓箭擊鼓表
點鼓
呈扁圓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質木材製作
中間微高,邊緣漸低,兩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釘繃緊
鼓棰用紅木或竹製成,稱為簽子
奏者將鼓的一邊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右手腕部壓住鼓的上方邊緣,使之固定,同時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執鼓棰敲擊,左手持板擊節
战鼓
外形與大鼓相似,僅鼓身較低矮
過去曾用於宗教音樂
板鼓
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
是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
在唐代就已用於“清樂”中,那時稱為“節鼓”
在京劇音樂中,人物出場、角色演唱、劇情變化,會與拍板一起為唱腔打節奏,給鑼鼓演奏增加花點,以及烘托舞台氣氛和人物形象
形體矮小的單面鼓
由5塊較厚木板拼合而成,鼓膛呈八字形
板鼓發音的高低,取決於鼓膛的大小和蒙皮的鬆緊
為保持鼓皮的張力,所釘鼓釘較多,並在底部箍以鐵圈
演奏時將鼓吊於木架上,使用兩根藤或竹製的鼓箭敲擊
排鼓
一般由5個大小不同、發音高低有別的鼓組成一套
共可發出10個不同的音
演奏時多擺成一字形、八字形、半圓形或弧形
發音激烈、跳盪,中、低音寬厚雄偉,高音堅實有力
琴鼓
一種能夠演奏旋律的漁鼓
由16根長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簡)構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過竹製固皮圈緊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兩排置於木質琴架上。
演奏時雙手各執一支竹製琴箭擊奏,發出由(D~f1)16個音
音色柔潤、清晰而明亮
小堂鼓
鈴鼓
在扁圓形的木製鼓框上,單面蒙以羊皮、馬皮或驢皮,皮面周圍用鐵釘繃緊,鼓框上開有扁圓形小長孔,裝有5~7 對銅製或鐵製小鈸,另有一不裝小鈸的圓孔作為手握部位。
演奏時,多用左手持鼓,以右手手指或手掌擊奏
搖動鼓身,可使小鈸同時作響
有大、中、小三種規格
鼓框高4~4.7cm,鼓框厚1.2~1.3cm,鼓面直徑20~ 25cm
技巧
打點
Finger Roll
Thumb Roll
歷史
中國古代軍隊用以發號施令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
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
石
編磬
介紹
多用於宮廷雅樂或盛大祭典
起源於魯
由石或玉做成「磬」
發聲原理
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石製或玉制的磬
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可演奏出具有十二正律的音色外,另有四個半音
結構
用石或玉制作,十六面一组
懸掛在“簨虡(鐘磬架子)”上敲擊的樂器
歷史
據傳春秋時代的孔子是制磬的高手
沿革
磬的種類
特磬
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時演奏的樂器
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枚,都單獨懸掛在木製磬架上
最大的是“黃鐘”,最小的為“應鐘”,演奏時只需換上相應調的特磬合奏時在每一樂句的末尾各擊特磬一下,起加強節奏的作用
玉磬
鐵磬
銅磬
編磬
笙磬
頌磬
歌磬
雲磬
寺院所用的法器,常用於宗教音樂
形體很小,磬身銅製,形似酒盅,磬口直徑只有7公分
置於一根長木柄上端,全長約35公分。木柄旋以條紋為飾
演奏時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執細長銅棍敲擊,發音清脆
在梵樂中常用以敲擊節奏
土
缶
介紹
瓦或青銅製的酒器
「擊缶」為飯後的娛樂
盛行於春秋戰國
結構
原本是古代一種陶器,類似瓦罐
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缽
圓腹,有蓋,肩上有環耳
也有方形的
歷史
能成為樂器是由於人們在盛大的宴會中,喝到興致處便一邊敲打著盛滿酒的酒器,一邊大聲吟唱,所以就演化成為土類樂器中的一種
最原始的陶“缶”由於易碎,已經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
保存較多的都是青銅“缶”
竹
快板
介紹
一種傳統說唱藝術,屬於中國曲藝韻誦類曲種
由數個竹板組成擊打節拍
種類
小快板
快板詩,由一個人邊打板邊演唱
又叫單口快板
篇幅短小,形式簡單,最易掌握
只需十句八句,或一二十句,就能迅速反映現實生活
對口快板
由兩人各數一段,交替演唱
句數一般是偶數
把許多元素連綴在一起,沒有一個貫串始終的中心事件
但仍然要緊緊圍繞主題,防止漫無邊際、雜亂無章
群口快板
又叫快板群
參加表演的人數較多,四五個人以致十來個人均可
演員的身份一般都不固定,可以是敘述者,也可以進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口吻演唱
這種快板形式適於表現熱烈的場面。
快板書
由一個人邊打板邊演唱
和小快板的區別
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容量大,篇幅長
是一種敘事性的快板
歷史
從宋代貧民演唱的“蓮花落”演變發展成的
最初是作為乞丐乞討時使用的一種要錢要飯的方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