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社會心理學 - Coggle Diagram
社會心理學
態度attiude
概念
不同態度對象:認知基礎態度、情感基礎態度、行為基礎態度、雙重態度
態度的覺察
外顯態度explicit attitude
內隱態度implicit attitude
測量工具:內隱連結測驗(IAT)、fMRI(杏仁核、前扣帶迴)、自陳法
成分:認知、情感、行為
形成理論
態度對象的多次出現:單純曝光效果
態度是制約的結果:古典制約、操作制約
計算利弊的結果:期望---價值理論
行為覺察&歸因的結果:自我知覺論
形成因素
詢問跟實際發生的時間間隔
態度的強度
詢問態度&實際行為的關聯程度
:star:計劃行為理論
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對行為知覺到的控制感---意圖---行為
定義:由Martin Fishbein& Icek Ajzen提出,認為態度對行為的影響是間接的,主要決定於意圖的強弱
說服(態度的改變)
訊息的幽默與說服目的之間的關聯性
預防說服者的未來改變(態度預防)
喚起恐懼訊息
訊息的重複出現(單純曝光效果)
訊息的來源:說服者的信譽(credibitlty)
專業度
信任度
說服者的吸引力:外表、討喜、相似性
訊息呈現的順序
:star:精緻可能性模式(ELM)
Richard Petty& John Cacioppo提出:解釋人被說服時如何處理說服者的論點
中央途徑:對說服訊息有高知識&意願(數據、理論、案例)
周邊途徑:對說服訊息有較低的知識&意願(說服者的吸引力、氣氛)
被說服者的自我檢校(self-monitoring)
有高企圖建立好的形象
較容易被軟性訴求說服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定義:態度&行為不一致時,會伴隨不適應感,而人們有動機去排除不舒適感
方法
改變行為
改變態度
創造新的認知
認知失調現象:反態度行為
辯證不足效應
辛勞辯證
團體歷程
時間模式(Moreland& Levine提出)
社會化時期
維持時期
再社會化時期
探索時期
緬懷時期
對個人行為的影響
社會抑制
社會鬆懈(社會閒散)--- 社會補償(預期他人可能不認真而進行的補償性努力)
社會助長
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
生理上高喚起(arousal)
匿名性(anonymity)
責任分散
定義:在特定情境的自我認同被團體認同取代,增加去做平常不會做的事
定義:有特定需求、目標而聚集,互相影響高度依賴
團體決策
團體決策的偏誤
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iton)
冒險偏移risk shift:態度往更激進的方向偏移
謹慎偏移caution shift:態度變得更加保守
團體迷思groupthink
例子:美國1961年豬灣事件
定義:在高凝聚的團體裡,成員過度重視團體和諧而忽略事情及其他方案
避免方法:尋求團體外的建議、應表明批評是有益、領導者初期不宜表達偏好
定義:團體成員共同形成一個決定的過程
社會角色 social roles
定義:依循團體內擔任的角色而表現出所期待的行為
實驗:Zimbardo史丹佛監獄實驗(1971)
助人行為
原因
演化作用
近親選擇kin selection
互惠的利他主義reciprocal altrism
行為主義
社會規範
情境
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effect:其他目擊者在場時,較不會協助陷入危機的人
實驗:Darly& Latane(1968)
助人決策模式bystander intervention model
責任分散
觀眾抑制效應
:red_flag:多數無知/人眾無知/多元疏忽/多元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
刺激超載/都市超載
助人因素
心情因素
性別(男性:緊急/女性:社會支持)
宗教因素
個人因素(利他人格)
文化因素
受到幫助的因素
外貌
值得與否:形成外在歸因時,人們傾向提供協助
相似性:受助者越與協助者相似,較容易得到幫助
偏見&歧視
偏見prejudice
外顯偏見:個人知道自己對某特定成員有偏見
內隱偏見:個體不知情自己的偏見
定義:僅因為他人為特定團體的成員而對他持有負面態度
歧視discrimination
對他人除了偏見外,持有負面、傷害性的行為
形成原因
刻板印象
社會認同理論
定義:透過內團體成就的提升或對外團體的貶抑,使自己的自尊提升/維持
現象
最小區別團體minimal groups
團體自利偏誤group-serving bias
內團體偏失in-group favoritism effect
衝突 conflict
相對剝奪感
著名實驗
強盜洞實驗(Sherif-1954)
偏見會因為共同目標而化解
團體間的競爭會造成敵意&偏見的形成
從眾(conformity)的結果
汙名 stigma :特定身份的人被大眾指認且確信俱有負面特徵
社會影響
權力類型(Raven提出)
強制權力
專家權力
獎勵權力
訊息權力
參照權力
法定權力
形式
順從
服從(感受到的壓迫感最大)
從眾
定義:利用自身的權力使他人的態度或行為朝向其所欲的方向改變
從眾 conformity
定義:知覺到團體壓力而讓步,表現出與團體一致的行為/信念
著名實驗
Sherif 從眾實驗(1936)
Solomon Asch 從眾實驗(1951)
從眾動力
訊息性社會影響(訊息性從眾):因在模糊的情境中為了尋求正確答案,而容易受到他人影響
規範性社會影響力(規範性從眾):希望他人喜愛、避免受罰的心態下選擇讓自己的意見/行為趨近於團體規範
順從 compliance
造成因素
互惠
好理由
好心情
技巧(Cialdini提出)
得寸進尺法foot-in-the-door (先小要求再大要求)
低飛球法low-ball
以退為進法door-in-the-face(先大要求,被拒絕後提出較合理的小要求)
不僅如此法that's-not-all
定義:因被他人要求而產生順依他人的行動
服從 obedience
定義:在他人的指示下,從事被指定的行為
著名實驗
Stanly Milgram 電擊服從實驗(1963):65%受試者按到最後
影響因素
與受害者的接近性
角色
受試者的專制性格
由高到低漸進式
權威性
人際知覺
形成
實驗:Solomon Asch(1946)不同特質會影響印象的形成
中心特質 central traits:高度影響
周邊特質 peripheral trails :低影響力
初始效應 primacy effect:操弄特質的順序
負面效應negativity effect :負面特質的影響力比正面較大
內隱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他人的臉部表情
Ekman 七種表情地跨種族性(生氣、害怕、悲傷、快樂、驚訝、厭惡、輕蔑)
Elfenbein& Ambady 發現表情的辨識俱有內團體的優勢
歸因attribution
分類
情境歸因(外在歸因)
性格歸因(內在歸因)
Kelly 共變模式(covariation model)
特殊性distinctiveness
共識性consensus
定義:推斷一個人為何從事該行為的原因
一致性consistency
定義:Fritz Heider提出,針對自己或他人所表現的行為,其主觀感受對該行為發生原因給予解釋的心理歷程
歸因偏誤
基本歸因謬誤(FAE):解釋他人行為的原因偏重個人因素,忽略外在因素
行動者---觀察者效應:他人行為採用內在歸因,自己的行為則採用外在歸因
自利偏誤self-sevring bias:將好的結果做內在歸因,將不好的結果做外在歸因
防衛歸因
正義世界信念:歸因於受難者自己的行為不當,以減輕焦慮(受害身份越相似越會形成錯誤歸因)
虛假共識false consensus:假定自己的意見或感覺跟大多數人相似(實驗:Ross, Green and House 1977 當三明治人的意願)
刻板印象steroype
定義:將一些概括的特徵賦予特定類別的團體
形成&持續的原因
錯覺相關
例外分類
內隱人格理論
肯證偏誤 confirmation bias:若心裡已有偏好,經常會忽略那些可以否定他的假設的事例
通過社會分類
外團體
外團體同性質效應
內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