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全球化與公民權 - Coggle Diagram
全球化與公民權
全球化與公民觀念
多元意識景觀
女權意識、同性戀意識、消費者意識、原住民意識
地球村
資訊、資本移動、生態
反全球化力量
其次是社會主義思想
再其次是各種國際NGO組織
公平咖啡、印度童工與世界市場
主要力量是國家保護主義或區域同盟
全球化的生活世界特質
多元差異與多重文化認同
去歷史、傳統與多重社區意識的存在-意象取代理解、混血的文化、漂泊的心靈
兩極化與雙峰特性-國力、所得分配、教育資源與觀念
風險增加的社會-國家政策、職業、婚姻
各種全球性流動加速-商品、人才、資訊
視覺是吸收資訊的主要功能-網路及電視效果
個人是全球的邊陲也是核心
商品化與物慾熾盛-資本主義特性
全球化的動力
核心國家主宰獲取貿易利得,落後邊陲國家僅能提供農產品及低階工業產品→全球階級結構與運轉模式
WTO與FTA是對反的狀態
1980年代美國學界開始主導全球化的觀念與研究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不平等劇增
美國以資本主義制度深入世界各地,改變當地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及生活文化習慣
公民觀念與權利義務改變
現在:國家的意義在全球化下改變了-地球村的問題與解決權限
資本家、高級技術人員與低階勞工全球流動(中下階級較不流動),公民權發生改變
過去:公民是與國家相對立的概念
學術變遷:社會科學主題幾乎都與國家有關,將來也將逐漸發生典範變遷
近期全球化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0s以及1990s,先進國家訓練高科技人才,後進國家培育低技術人才→高科技人才及營運總部在先進國家、低附加價值的部份在後進地區
21世紀後,後進國家也可以培育高科技人才,並加入全球生產→高科技生產會擴移至開發中地區
高科技地區將會往開發中國家擴散,人才流動更頻繁
高素質國民為致勝關鍵
已開發國家的高科技人才薪資受到挑戰
政體制度
地球村(資本、生態、資訊)
聯合國WTO組織(國家為基)
反全球化維護傳統
世界政府?(社會主義)
全球化下的分析層次
人權與公民權的消長
普世人權原則,挑戰國家至上的主權觀
全球人權提升後,是否會使國家公民權式微?
正方
生態環境威脅,風險增加
公民身分以關係為本質。以生態原則為中心,而非以人為中心的價值
超越國界的威脅與安全難題:核子毀滅、致命病毒...
國家必須有更高的意願履行全球責任 e.g.勾消窮國債務、減少農業補貼
全球不平等加劇
反方
資本主義價值與公民身分的矛盾何在?(市場規則、社會權、風險)
歐洲國際勞工擁有部分社會權及自由權,但仍未擁有政治權。其他地方勞動人權更糟
全球文化傳播帶來普同性或普受歡迎?
公民權包含餐與與責任,故人權不能直接取代公民身分
科技創新與著作權控制誰主導,對誰有利?
全球資本主義是否對全部人有利?
1948《聯合國人權宣言》通過,人權成為法規中心
多重公民身分
發展全球治理制度(處理秩序、資源分配)
歐盟
1992年,馬斯垂克條約通過,歐盟成立歐洲議會並建立公民參與身分→鼓勵政黨、壓力團體與社會運動跨越國界
但仍以國家為基礎,而非跨越民族與國家的傳統界域
歐盟是一個區域整合的例子
多重認同與忠誠
反全球化與全球化
Huntington認為:我們必須接受全球多元文化的現實,強調人權反而會激起國家反正
相反事實
西方基本教義派與非西方基本教義派的思想與行動鬥爭
國家利益與行動與各大文明利益不見得重疊。例如:美國介入科索沃與韓戰
公民資格的五個特性
相對的義務與責任:納稅、服役、守法
參與公共事務的程度與興趣
享有公民的權利:自由公民權、參政權與社會福利權
基本社會價值的接受
認同感:民族國家認同以及國家無法操控的認同
世界政府是否可欲?
正方
可在制度上解決國家或區域間貧富差距與暴力掠奪、各類歧視問題
反方
「擁有主權的世界國家一旦形成-將會終結所有公民身分。」(對極權政體的戒心)
全球化下的公民觀念變遷
全球化成就新的且具有包容性國家認同
國家所處的階級位置會決定國家與該國人民的世界觀,從而決定他們的公民觀念與對全球的責任與參與內涵
公民認同會變成多元
個人、國家、全球體系以及人類整體
個人利益、尊嚴、價值與人權、國家主權、跨國家結盟(歐盟)、世界性組織
我國公民教育具體課題
注重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文化與公民不平等的變遷與鴻溝
增長國際知識,並鼓勵參與
國家認同以更有全球性視野、尊重包容差異及人類普同價值為參考標準
在全球性中思考在地性:在在地性中思考全球性。反省並實踐傳統文化的價值,同時攝取普同性的全球價值
加強培養保護環境的知識與責任感
終身學習、風險管理意識
全球資訊網路的知識與權力關係的理解以及資訊網路的倫理觀念的建立
20世紀全球化的特徵
政治經濟制度的傳播
資訊媒體與交通科技
生態危機:沙塵暴、禽流感、地球暖化
沙塵暴的侵襲
北京奧運時,沙塵暴使空氣品質下降,影響選手健康
日、韓派人到中國西北植林防範沙塵暴
美國是主要強權:科技先進、注重法治制度、個人主義(憲政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為基礎、尊重多元文化
70年代後資本主義新類型:跨國企業文化混血、外勞、外國大學分校
遍佈世界的麥當勞
利用跨國合作、國際分工,靈活運用全球資源建立物流網,節省成本
跨國企業在地化
標準化生產、一貫化程序模式發展
核心強權的更替與優勢
核心強權的更替
一個強權國家約需兩個Kondratieff週期(120年)確立
強權被取代過程會發生國家結盟(或保護主義大興)或戰爭
目前(非獨霸時期)是美國、歐洲與中國三足鼎立
Kondratieff長波週期:60年一個週期
200年來核心強權的優勢
良好的政治社會制度與公民國家
(經濟-私有財產制、資本主義;政治-民主政治;社會-法律)
能夠引領他國學習的價值觀念、文化與學術
科技軍事與經濟能力
16th西班牙→17th荷蘭→18-19th英國(工業化成熟)→20th美國
核心、半邊陲與邊陲
核心國家-半邊陲-邊陲支配關係與階級結構(科技、人才與全球商品鍊位置等)
結構會影響該國國家政策與人民的世界觀或該國內部國家與公民關係
什麼是全球化?
時空壓縮
天涯若比鄰
國界侵蝕
WTO的自由貿易突破國家的關稅壁壘
全球一體化
不同時區的兩地,在一地的人員下班後,可以馬上由另一地區的人員接手管理,24小時不停歇
近代全球化
特徵
世界經濟取代了世界帝國
經濟再生產的最佳化取代了政軍權力極大化
起源
漫長的16世紀(1453-1640)
西歐轉型:歐洲的生態危機 e.g. 黑死病
歐洲內部解決問題方式
內部分工
中歐、東歐、南歐(核心、邊陲與半邊陲)
海外拓殖
荷蘭東印度公司
城市與遠程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