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十二章 學校組織與文化 - Coggle Diagram
第十二章 學校組織與文化
社會組織的基本概念
定義
團體
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彼此具有某種程度的認同與歸屬
區分
初級團體
次級團體
團體關係的親密程度、持續性與情感展現
社會團體
關係取向
拓展人際關係
工作取向
完成工作或任務
組織
團體的衍生
狹義:專指為某種事務或達成某種目標而設的團體
廣義:指一群具有經常且固定活動的人
社會組織
一群人為了達成共同目標時,經由權責的分配、層級的結構所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正式結構
各個職位、部門之間正式確定的比較穩定的相互關係
非正式結構
在正式的工作關係中衍生出來的,在日常工作中因為經常性的聯繫而產生的非正式關係
類型
組織功能
帕森斯
經濟生產組織
組織把經濟利益擺在首位
政治目標組織
形成和部屬社會權力的組織
整合組織
調節社會衝突的組織
模式維持組織
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價值傳承的組織
功能:教化社會成員認同社會文化和價值、維持原有的社會制度和行為模式
組織受惠者
互惠組織
互惠互利
服務組織
為人們提供專業性的服務
企業組織
盈利性組織
公益組織
以社會公眾為受惠對象
組織權力運作
強制性組織
建立在暴力基礎上
功利性組織
透過金錢或物質報酬來控制其成員
規範性組織
運用規範來控制其成員
特性
組織願景的建立
組織領導的運用
組織氣候的形成
組織衝突的產生
組織文化的影響
組織溝通的必要
組織效能的功用
社會組織的理論
韋伯的科層體制
特徵
明確的權威階層
專職分工
法令規章
不講人情
記錄檔案
支薪用人
不擁有生產工具
傅科的組織理論:時空控制
邊沁「圓形監獄」
在現代組織中每個人都會受到監督,即使處在相當高的權力位置也會受到監督
監視
監視者直接監督下屬的工作
保存與個人生活有關的卷宗、紀錄和個案歷史
必要條件
物理環境的安排
時間表
標準→規範化批判
社會網絡理論
將社會結構視為一張人際關係網,強調個人在關係網絡中的互動過程是經濟行為的社會基礎
網絡:一群「個體」和一組或多組「關係」所構成
地位象徵
結構洞
社會鑲嵌
格蘭諾維特
經濟行為都是深受持續進行的社會關係之影響,因而經濟行為是鑲嵌在具體的、持續性的社會關係之上
結構性鑲嵌
由正式交易關係所形成之網絡
關係性鑲嵌
指行動者意圖掌握對偶交換的品質,進一步形成非正式的個人網絡,強調成員之間的信任關係
學校組織結構的特性
教育組織
一種正式組織或專業組織
模式維持的組織(帕森斯):目的在使組織完成「社會化和具有擔任其他社會組織角色的能力」
服務性的組織(史考特):提供當事人專業的服務,而非在於獲利
特質
學校為一種「教育性」組織
學校負起社會根本的教育功能
學校組織目標抽象不易具體實現
學校關係全民福祉,易遭批評
學校為一受養護性的組織
學校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
學校具有科層體制的特徵
科層特性
系統集權化
學校集權化
專門化
標準化
形式化
可達到效率高、可預測、公正無私、速度快等功能
科層體制具有專門、合理性、服從、一貫、激勵等功能,也可能產生一些反功能問題
學校符合科層體制的特性
權威層級節制
專職分工
非人情化
職責權限明確劃分
紀錄檔案的建立
學校組織結構類型
韋伯型
權威型
主要以行政領導者為核心著重於科層體制的建構與維護,確立層級分明的權威階層體系
權力集中且系統地由上往下傳達
專業型
混亂型
兼具科層化與專業化特徵
科層體制不完全適用
理由
學校目標具有多元性與模糊性,難以客觀地進行評鑑
學校組織中的主要角色是教師,無法要求全體教師完全照章行事
學校教育目標是以人的改變為標誌,與科層體制要求的非人情化特徵迥然相異
科層化體制是用在都市規模較大的學校
專業取向特徵
專業人員具有長期訓練所得的技術和能力
專業人員具有專業道德的規範
同行參照團體導向
具有以學識和各種標準為基礎的自我管理組織
做專業決定的自主權
哈格「不證自明理論」
探討組織結構與組織功能的關係
組織結構
複雜化
集中化
正式化
階層化
組織功能變項
適應力
生產力
效率
工作滿意
變項關聯
集中化愈高,生產力愈高
正式化愈高,效率愈高
集中化愈高,正式化愈高
階層化愈高,工作滿意愈低
階層化愈高,生產力愈高
階層化愈高,適應力愈低
複雜化愈高,集中化愈低
極端的組織狀態
機械式組織
組織結構:複雜化低、集中化高、正式化高、階層化高
組織功能:適應力低、生產力高、效率高、工作滿意度低
有機式組織
組織結構:複雜化高、集中化低、正式化低、階層化低
組織功能:適應力高、生產力低、效率低、工作滿意度高
特性:組織結構富專業的特性,重視組織成員的專精學養,也尊重組織成員的人格
學校是鬆散連結的系統
魏克
主要單位
行政人員主導的行政系統
教師人員為要角的教學專業系統
歐文斯「雙重系統理論」
學校組織同時具有「科層體制」與「連結鬆散」兩種特性
學校組織的運作
次級系統
行政部門、教師會、教評會、各項委員會、學生組織、非正式組織(教師社團)等
校長組織管理與領導角色
權威
法定職權
獎賞權
強制權
專家權
參照權
權力的運用策略
分工授權
控制策略
徇私
人員挑選
職務異動
教化
結盟
交易
校長領導新典範
轉型領導
指組織領導人應用其過人的影響力,轉化組織成員的觀念與態度,使其願意為組織的最大利益付出心力
組織環境是一個高度社會互動的環境,領導成敗的主因之一在於校長能否有效的處理其與部屬之間互動所產生的問題
學校組織與利益團體
利益團體的意義與特徵
指具有合法性、有組織的集會結社,從事定型的組織化行動,代表會員利益,進而影響政府的決策與施政的一種組織
特徵
成員關注自身利益
具有特定的組織目標與受益對象
不屬於政府的正式組織
經由管道提出特定主張,影響公共政策
利益團體的運作方式
諮詢與協商
傳播與遊說
干預與訴諸行動
司法訴訟
策略
以遊說或關說影響學校行政決定
直接干預學校校務
學校因應策略
抗爭
逃避
忍讓
妥協
合作
學校文化
指學校在與環境調適、互動及本身內部統整的過程中,長期累積發展而成的產物
特質
次級文化
綜合性文化
隊力與統整互見的文化
兼具積極與消極功能的文化
可刻意安排或引導發展方向的文化
華勒《教學社會學》
要素
相近概念
學校環境
潛在課程
指物理空間限制下的特殊行為
意義狹隘
校園文化
歐溫斯、史坦霍夫
學校文化的內容
價值和信念
傳統和儀式
歷史
故事和迷思
英雄人物
行為規範
學校文化結構呈「冰山」形式
內涵
教師文化
巴爾幹文化,教師對特定團體具有忠誠與認同,次團體各自分立的狀態卻導致教師之間溝通不良、各行其是
行政文化
由於教育背景的差異,工作任務的不同,人際互動或溝通的模式有別,價值觀念和行為表現各異,自然形成不同的次文化
學生文化
和社會的流行趨勢與脈動有密切關係
社區文化
學校所在的社區,其大小、都會型態或鄉村型態、工商社區或文教社區、封閉保守或進步開放的社區,對於學校目標、課程內容、教師教學、學生價值觀念、抱負水準和學業成就等,都有密切關係
物質文化
學校的校地大小、綠化美化情形、校園建築和硬體設備、庭園規劃與空間設計等,均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包括有象徵意義的傳統、習俗、故事、儀式、規章和制度
功能
解決學校外部組織適應及內部統整的問題
學校文化可以增進學校功能
學校文化可以降低成員個人焦慮並增進成員對學校的認同感
學校文化可提升成員的工作效能及成為控制成員的機制
學校文化重建的基本策略
學校文化設計原則
強化教師的專業行為
了解、運用及改變學生文化的影響方向
約束學校行政人員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型態
選擇及運用社區文化
強調學校物質環境的教室布置
學校制度的配合
具體作法
維護歷史傳統
樹立英雄典範
善用故事傳說
強化慶典儀式
重視物質環境
檢視當前學校文化
分類
哈格里夫斯
基本任務
生存目標
維持和諧關係
正式學校文化
高社會控制、低社會團結
福利者文化
高社會團結、低社會控制
溫室學校文化
高社會團結、低社會控制
求生者學校文化
低社會團結、低社會控制
達林
結構鬆散的學校
方案學校
學習型組織的學校
學校領導者應塑造優質的文化
具體作法
整理和講述有關學校的歷史、故事及傳說
重建學校的典禮、儀式和各種活動
重新建構學校成員相互作用的規範與制度
營造校園設施的特色
建構合作性的學校文化
具體做法
找出教師和全體職員合作參與學校政策的方法
以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為主要任務
以課程為中心來領導學校
重組教師教學團隊,增加教師合作的機會
重塑學校文化執行事項
設計儀式是使成員有機會訴說與學校歷史興衰、英雄、關鍵時刻等有關的故事
學校成員訴說與學生進步有關的故事
行政人員設法挪出時間參加教職員會議
全體行政人員、師生挪出時間向新進老師、學生、家長介紹、闡述學校文化
安排親師座談會
準備退休聚會
在教師、學生與家長間找出有價值的楷模
鼓勵表現良好的學生
公開表揚幫助學生、協助學生解決困難的老師
安排同事在專業上互享的機會
安排討論學校價值與信念的機會
思考每一談話與行為所呈現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