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十一章 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 - Coggle Diagram
第十一章 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
社會變遷與教育
基本概念
社會變遷
泛指一切社會現象的變動
社會生活方式或社會關係體系中的變異
影響社會變遷因素
蔡文輝
工藝技術
意識價值
競爭與衝突
政治
經濟組織
社會結構
藍采風
創新
衝突
生活環境因素
人口因素
擴散滲透
領導者的行動
吉登斯
經濟影響
政治影響
文化影響
內容
社會變遷=社會改變
指社會本身的結構、制度、功能、生活方式、社會關係體系的變遷
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更明顯
社會變遷的類型
現代化
特徵
民主化、法制化、工業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會階層流動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識科學化、資訊傳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特質
社會結構的分化過程
分化:社會組織裡的角色或單位由一變二的過程
相關課程
專門化過程
功能調整適應能力的增長
社會關係的理性化
貝拉提出
理性:指選擇使用具有較高效率,較能達到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西方現代化的理論
現代化理論
韋伯理論
西方中心主義
現代化看作西方化
強調社會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對社會發展速度的作用
帕森斯
現代化=西方化=美國化
現代化過程就是社會總體適應能力提高的過程
演化過程
分化
適應性身長
容納
價值通則化
依賴理論
從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出發
世界經濟是一個體系:中心都會區&邊陲的衛星
中心透過不公正的貿易對邊陲的剝削
依賴越深,第三世界的財富也愈流到都會區
只有改革舊的世界經濟結局,與世界資本主義脫離,才能擺脫西方中心國家的控制,實現自身的現代化
世界體系理論
華勒斯坦提出
中心國家+邊陲國家+半邊陲國家
改變地位的機會
當中心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時,以進口取代工業化政策
在資本主義的擴張時期,吸引外資投資
透過革命的方式自給自足
全球化
全球往來聯繫的擴張化、深入化與迅速化
表現在國家之間於政治、經濟層面的「互賴程度增加」,以及物質、文化、宗教、意識形態、符號、圖像、資訊與人口之間的往來「距離活動」與「時空壓縮」
特徵
生產體系及市場全球化,各國經濟相互融合
科技發展與全球化交互增強
國家主權受到衝擊,角色面臨轉變
全球議題與日俱增,國際合作日益重要
後工業社會與後現代
後工業社會
在世界的先進經濟體中,製造業商品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的比例,以及投注在生產商品的勞動力均逐漸減少,投注於服務業的經濟活動逐漸增加
福特主義
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為主的市場經濟模式
後福特主義
強調彈性、創新、小量多產的發展模式
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前工業社會
依賴第一類經濟部門
以自然資源為基礎
工業社會
大部分從事工業或產品製造業
後工業社會
由知識技術形成
主要結構特徵:資訊、知識
後現代
比較
現代化:工業革命的產品
後現代:由資訊革命所造成
對現代性後果反思的結果
後現代社會:風險社會
教育對變遷的因應
社會運動
教育系統因應外在及未來之需求主動或被動產生、接受、執行新的教育理念
失調
美國
歐巴馬教育計畫
日本
教育振興基本計畫
教育改革的研究模式
研究、發展與推廣模式
由國家組織學科專家與課程專家針對具體的學科或課程問題進行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設計出新的課程方案,然後再到學校中推廣使用
蘭德變革模式
探討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因素對於教育變革的促動
教育改革阻力與助力分析
教育改革類型研究
麥克尼爾
自上而下策略(國家、地方一級的教育機構發起)
自下而上策略(教師發起)
自中而上策略(由學生發起)
班尼斯
課程變革
計劃性的變革
強制性變革
互動性變革
自然或隨意的變革
西方國家的教育改革
背景因素
高等教育的擴張,政府財政難以負擔
經濟典範的轉移,由福利國家轉向新自由主義
新公共管理意識形態的興起
學校教育效果不彰,學生學習成就低落
高等教育市場化
實施內涵
英國柴契爾夫人「教育改革法案」
大市場、小政府
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大學
服務
教育
研究
對大學實施評鑑
廢除大學教師終身教職制
大學基礎設備變差
師生比提高
美國
經費來源
學生學費、社會贊助、自身經費
市場
提供教育服務的市場
研究市場
資本市場
基本原理
以需求為導向,縮短學習期限,重視職業化
重視績效責任
改革策略
以大學完成教育研究為條件,政府給予財政上的支持
以符合標準度為基準的補助金計算方式
政府將研究資金透過研究主題進行競爭性的資金分配,或透過學生獎學金方式間接撥給大學
政府透過評鑑制度,鑑定其作為大學的資格
優點
大學享有更高的組織自主性與財務自主性
以市場式的競爭來增加效率與降低教育成本
政府乃是高等教育制度的主要經費資助者與品質監督者
負面影響
大學轉變為「服務站」,提供市場需要的研發
強調高科技的創新應用研究
市場決定研究主題
能與市場結合的教授研究經費充裕
傳統的教學愈來愈不受重視,大學愈來愈像職業訓練所
家長教育選擇權
家長擁有為其子女的教育,自由選擇符合其性向、興趣極需要的學區、學校及教育內容的權利
起源
傅利曼《資本主義與自由》
實施方式
開放入學
教育券:以教育券支付教育費用,不再受學區限制
磁石學校:重點發展學校,除提供聽讀、寫、算的基本能力外,亦可學習特殊專長的學科
家庭教育(在家教育)
特許學校(委辦學校、合約學校、公辦民營學校)
教育稅減免(美國)
優缺點
優點
為處境不利的學生提供選擇機會
公立學校一般不擅於提高成績差的學生的學業
學生在自己選擇的學校中上學,會有更高的成功動機
現存的公立學校和功力、私立選擇性學習機構會設法吸引學生,有利於促進各種學校改善教育品質
學校課程方案和學生的需求相一致的機會會增多
家長對其子女的教育將會有更大的權力和責任
質疑
選擇學校制度會加強社會階層化和種族隔離
從公立學校轉入私立學校的學生大部分將是中產階級的學生
用公共財政支持私立學校是違憲的
學校吸引學生轉學所導致的競爭不會改善學生成績
爭取學生人數所造成的學校開辦和停辦,會擾亂整個教育制度的正常運轉
教育績效責任制
指美國政府關於公共教育經費投資的一種作法
定義
廣義:教育機構及其相關人員和學生自己負起本身教育和學習成敗的責任
狹義:教育機構及相關人員負起學生學習成敗的責任
實施概況
績效責任
市場取向或消費者驅動的績效責任
基於成就的績效責任,要求達到標準並提高考試分數
基於專業的績效責任,對教師和管理者明確要求其責任
基於行政和管理的績效責任,指政府官員的責任
政治績效責任,以回應選民的願望為基礎
績效責任制度
評量
公布成績
評比分級
補救措施
措施
標準與評量
向社會大眾公布成績
依成就水準施以獎懲
學校為改革的單位
評論
實施外部評鑑機制
確保學生學習成效
缺失可能導致考試引導教學,以致教學產生偏差
後福特主義
經濟產銷觀念
講求教育鬆綁及教育體制的多樣化、彈性化和精緻化
我國的教育改革
四一O教改遊行
《教育基本法》
落實小班小校
廣設高中大學
推動教育現代化
教育部改革行動方案
健全國民教育
普及幼兒教育
健全師資培育制度及教師進修制度
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與精緻化
追求高等教育的卓越發展
推動終身教育及資訊網路教育
推展家庭教育
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
強化原住民學生教育
暢通升學管道
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
充實教育經費與加強教育研究
重要政策
廣設高中大學
教育鬆綁
解除政府對於教育制度、教育資源、教育內容、教育行政的不當管制
多元入學方案
大學
考試分發入學制
徵選入學制
申請入學制
推薦甄選入學
高中職及五專
免試入學
申請入學
甄選入學
登記分發入學
課程改革
建構式教學
九年一貫課程
教改
九年一貫→七大學習領域
評論
認知
教育改革不是解決教育問題的萬靈丹或特效藥
教育改革是相當繁瑣複雜的一項工程
對以往過度僵化與制度化的絕對理性教育,改採以重視多元化思維的提倡,是具有適度提示與矯正的作用
引發爭議的原因
改革方案內容不夠精緻,設計不夠周延
改革方案的制定未「審慎參考」外國的經驗
趕著上路而未做好配套措施
喜歡使用漂亮的口號式標題作為一項教改的名稱
解決問題未確實掌握問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