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十五章 早期療育 - Coggle Diagram
第十五章 早期療育
第一節 基本概念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
由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專業團隊合作方式,依未滿六歲之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之特別需求,提供必要之治療、教育、諮詢、轉介、安置與其他服務及照顧
一種跨專業團隊的合作
著手層面
兒童
父母
兒童與父母互動或關係
父母功能暨兒童功能領域
目標
促進兒童發展
預防其後的二度傷害
使家庭更具能力並給予支持
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服務
服務對象
有明顯障礙的嬰幼兒
發展遲緩高危險群幼兒
身體發展
溝通發展
社交和情緒發展
適應性發展
環境不利幼兒
以上三類嬰幼兒家庭
內涵
性質
早期療育是一種統合性的服務
服務對象
多以兒童
服務提供的時間
強調愈早提供愈好
服務內容
醫療服務、家庭服務、教育服務、社會福利服務
服務提供方式
採專業整合的方式進行
目的
提早介入計畫的實施,增加幼兒的適應能力和學習準備度
重要性
一、法案及法規要求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利保障法
特殊教育法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二、發展潛能
社會認知
語言
動作
三、二次障礙的預防
愈早接受早期療育,愈能減輕或消除原有障礙的程度
四、經濟效益提升
早期給予兒童適當療育,日後依賴社會援助或福利比例下降
五、兒童權益維護
六、社會資源的公正利用
七、提供家庭支援與協助
八、家庭二次傷害避免
第五節 發展趨勢與挑戰
加強行政與專業的統整
政策面到實務面牽涉到許多行政系統與專業,彼此不相統屬
加強家庭的支持與介入
以家庭為優先考量,強調反映家庭和兒童的需求,提供普遍、預防性的家庭服務
加強療育資源的提供與分配
服務模式仍待發展
增加專業人力並提升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能力
加強早期療育的宣導
實際通報與潛在需要早期療育服務的人數有落差
第四節 台灣早期療育服務實施概況
預防
健康促進及特殊保護
婚前健康檢查
優生保健
發現與篩檢
台北市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目前普遍使用的初篩工具之一
3-6歲開始接受幼托服務,篩檢重點轉為以幼稚園及托兒所為主
通報與轉介
公辦模式
通報轉介由縣市政府社會局負責受理通報業務
委外模式
通報轉介及個管均由民間機構負責
兩者差異:通報轉介工作由公部門來執行較具強制性的公權力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條規定
聯合評估
聯合門診
經由醫療專業團隊聯合會診
特別門診
主要以醫院小兒心智科、小兒科、小兒神經科、小兒復健科任一科為主
療育服務
服務型態
中心本位
家庭本位(到宅服務&在宅服務)
混和式(機構&家庭)
強調訓練應在家庭及教室同時進行
先在家中教導,再轉到介入中心
服務內容
醫療
教育
社政
第二節 發展
美國早期療育重要法案
1965年的啟蒙教育方案到1968年的HCEEP(殘障兒童早期教育方案)
1972年的啟蒙教育到教育修正案到1975年的EAHCA(殘障兒童教育法案)
1986年殘障兒童教育法到1991年的IDEA(殘障者教育促進法案}
台灣早期療育的發展
1993年兒童福利法
增加了有關發展遲緩兒童的相關條例
1996年-1999年
發展遲緩兒童通寶轉介及個案管理服務計畫
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實施方案
相關法規:
1.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2.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
3.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4.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
5.特殊教育法
6.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
陳順隆、黎蓮嬌整理法規後發現之共通點:
1.重點在早期發現、通報及介入
2.主觀機關:中央與地方政府依權責分別執行早期療育
3.服務對象:以「發展遲緩兒童」及「身心障礙者」為主
第三節 理論與模式
理論觀點
生物學裡稐觀點
試圖解釋各種生命形式如何生存與發展
兒童的發展有一定的階段、順序和主要項目
對早期療育的啟示
療育的目的應和診斷工作隱密結合
充實的環境經驗對神經系統的發展有正面影響
醫學復健對運動障礙應有其價值
語言應把握其關鍵期
重視營養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心理分析理論觀點
佛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發展五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艾瑞克森:自我的發展是持續醫生的過程,共有八階段
由於父母對兒童發展的關鍵影響,早期療育英強調情感與關係因素的重要
認知理論觀點
皮亞傑:認知階層理論(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操作期、形式運思齊)
維高斯基:認知發展(社會文化)理論及訊息處理途徑(鷹架理論)
學習理論觀點
行為取向
Skinner:增強、制約、削弱與懲罰
早期療育提供者可教導父母管理子女行為的適當技巧
環境系絡觀點
Bronfenbrenner:生態系統理論
兒童須是主動參與者,家長應直接參與兒童的活動
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是一個交互作用的系統
因此理論,早期療育開始著重障礙兒童的家庭所受到的衝擊,強調在介入的歷程中,個別兒童的需求及其與家庭成員的互動及關係
早期療育理論的整合取向
Mallory等人建議適當整合不同理論取向來創造新的介入理論模式及方法
此觀點來自跨專業評量和整合介入服務的運動
提供一個實務工作的思考方式,強調理論間關係的重要性
服務模式
兒童中心服務方案
方案重點
以行為和發展理論為基礎
外在環境刺激是必須的
專業人員透過感官刺激或治療改善兒童發展的缺陷
方案的活動設計
透過評量設計適合嬰幼兒發展的需求
家長和專業人員的角色
沒有特別指定家長的角色,有限的參與
專家各自工作
家庭焦點服務方案
方案重點
強調家庭和兒童的互動
方案的活動設計
六步驟:
1.一個完整的兒童和家庭評量
2.產生介入目標的假設
3.晤談並討論家庭需求,商議介入目標
4.設定目標
5.實施介入服務
6.進行評鑑
家長和專業人員的角色
家長:
被視為自然的增強媒介,主要的改變動力,加以訓練便能獲得處理新行為的技巧
專業人員:
發展策略來教導家長並整合發展活動,及提供家長對於需求和兒童成長發展的諮詢
家庭中心方案
方案重點
強調家庭需求能力及其獨特性
家長和專業人員的角色
家長:基本的改變媒介
專業人員:
1.根據家庭獨特需求和生活型態而改變
2.與家長以平等的夥伴關係合作
方案設計
1.彈性的、容易取得的,且真實反應家庭需求
2.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IFSP)由家長和專業人員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