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壓力性損傷 - Coggle Diagram
壓力性損傷
內在因素
組織修復能力降低
糖尿病、膠原性疾病、免疫缺失、使用類固醇。
大小便失禁
刺激皮膚。
組織氧氣供應降低
周邊動脈疾病、心衰竭、心肌梗塞、血壓過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貧血、發燒。
營養不良
食物提供不足、疾病引起食慾不振或吞嚥困難。
體重過輕、體重下降、血清白蛋白<3.5g/dL、前白蛋白<15g/dL、運鐵蛋白<200mg/dL。
感覺遲鈍/喪失
無法感受到疼痛、不適,而未移動身體。
高齡
壓瘡2/3發生在老人,可能是老人易合併有上訴危險因子,且皮下脂肪變薄、血流減少,而易產生壓瘡。
制動
肢體麻痺、無法自行移動或翻身。
神經性疾病。
預防方法
壓瘡風險評估:每天檢查全身皮膚、骨突處及醫療導管等裝置。
去除或減少皮膚壓力及摩擦力。
保持皮膚的清潔乾燥與完整,避免皮膚受到汗水、大小便浸泡而受損。
攝取足夠的營養,有助於修復組織及皮膚對抗壓力。
勿使用橡膠圈及甜甜圈、保暖或加熱裝置。
在皮膚發紅處周圍輕輕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勿在骨突處或壓瘡部位按摩。
醫療處置與護理
治療可能影響傷口癒合的疾病
傷口處置
減輕或去除局部壓力
定時翻身、適當擺位、減壓設備
改善營養狀況,以促進傷口癒合
手術
處理細菌感染
定義
皮膚及皮下組織持續受壓迫、磨擦,阻塞為血管血流,導致皮膚及壞死。
長期臥床者皮膚本身會有變薄及萎縮的現象。
皮膚與床的壓力、磨擦力及剪力。
好發部位:坐臥姿,骨頭承受壓力最大的姿勢,尾建股為最常發生壓瘡的部位。
併發症
膿瘍
菌血症
蜂窩性組織炎
骨髓炎
外在因素
壓力
身體重量向下直接壓迫,阻斷組織血流供應。
受壓面積小則局部壓力大。
長時間壓迫會使皮膚周圍環境更惡化,導致血管失去代償功能。
摩擦力
與皮膚平行的力量。
剪力
壓力與摩擦力的合力,造成深層組之壓瘡的主要因訴。
潮濕
使皮膚抵抗力及韌性降低,造成皮膚缺損。
使壓瘡發生機率增加5倍。
分級
第一級
皮膚完整無破損,在局部出現按壓後不會變白的發紅。
第二級
表淺開放性的潰瘍傷口,傷口底不是紅色或粉色,或血清
第三級
可看到皮下脂肪,肌肉、骨頭或韌帶,但無暴露。
第四級
全層皮膚缺損,可見到骨頭、韌帶或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