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Coggle Diagram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總綱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波羅
般若
蜜多
摩訶
心經
觀自在菩薩
觀
自在
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
深
般若
波羅
蜜多
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
五蘊
五蘊
分類
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四蘊)
識蘊(內心的分別)
典故
《雜阿含經·四六經》五取蘊之定義: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
《雜阿含經·六一經》五蘊之定義:云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
成因
本質
類別
受蘊(內心的感受)
典故
《雜阿含經·四六經》五取蘊之定義: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是故名覺相是受受陰。
《雜阿含經·六一經》五蘊之定義: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
成因
當五(六)根接觸了五(六)境,內心就就生起了感受。在感受之下,才知道外境的存在。
由於外境的不同,給予我們內心的感受,也就不一樣。
類別
五受
六受
三受
3 more items...
十八受
本質
受是主觀的感覺,苦樂因比較而來,沒有一定標準,不能以客觀標準來衡量。
行蘊
典故
《雜阿含經·四六經》五取蘊之定義: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
《雜阿含經·六一經》五蘊之定義: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
成因
本質
類別
想蘊(內心的認知)
典故
《雜阿含經·四六經》五取蘊之定義: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陰。
《雜阿含經·六一經》五蘊之定義:云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
成因
內心對六根所接觸、所感受到的外境,加以執取、思惟,產生各種印象,可能生愛、可能起瞋 ........。
本質
將事情加以複雜化,是想蘊的最大功能。
類別
對苦受生"瞋"想
對捨受生?想
對樂受生"愛"想
外在世界(物質世界)
色蘊
典故
《雜阿含經·四六經》五取蘊之定義: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何所閡?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
《雜阿含經·六一經》五蘊之定義: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
類別
無表色:存在人們內心的外境印象,只可由自己內心感覺到,他人感覺不到,因它只是物質的印象,同時只存在個人主觀的心中。
五境
5 more items...
五根
5 more items...
成因
水:血、分泌液、尿
火:熱
地:骨骼
風:氣體
又名:五陰、五聚、五眾、五受陰
蘊
又譯為陰或聚
積增聚合的意思
佛教術語,意指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
CHI:元素週期表=蘊週期表?不,或色蘊週期表更為精準? :red_flag:
《大毘婆沙論》記載「蘊」有六種含義:
若多增語,即蘊增語。
若世施設,即蘊施設
略義,是蘊義
積義,是蘊義
合義,是蘊義
聚義,是蘊義
皆空
如果我們用觀照,則色、受、想、行、識,原本不存在
如果我們用觀照,則色、受、想、行、識,原本非實有
如果我們用觀照,則色、受、想、行、識,如幻如化
如果我們用觀照,則色、受、想、行、識,空無自性
空,很多人認為是什麼都沒有,是斷滅,其實不然。
佛教說空,有很多種:二乘聖人所講的空是分析空,分來分去分到最後什麼也沒有了。
菩薩的空是當體空、般若空。
如果用三觀的尺度來看,菩薩離二邊、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執有。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12因緣
1.無明:過去的一切煩惱(貪、瞋、癡),蒙蔽了本質思考,對事物所做的錯誤認知。而種下的因。
2.行:過去的一切行為(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而種下的因。
3.識:十八界中之六識界,也就是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而種下的因。
4.名色:
名:指一切精神現象或意識現象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
色:指一切的物質現象
色蘊
5.六入(六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6.觸: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雖能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但是未有苦或樂的想法,叫作觸。
7.受:六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能分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的好惡境界,但是未能起貪淫之心,叫作受。
8.愛:貪圖享樂等境界,但是未能廣遍追求,是名為愛。捨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愛的目標。
9.取:貪欲轉盛,到處追求五塵境,叫作取。
10.有:因為追求諸境而引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產生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的結果,叫作有。
11.生:指因為現世的善惡之業,未來世還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
12.老死:指在未來世受生之後,五蘊之身,成熟後又開始敗壞,叫作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