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發展理論, 芭頓 Parten 社會互動遊戲理論, 統合危機, 佛洛伊德 人格結構 - Coggle Diagram
發展理論
道德
皮亞傑
道德認知發展論
0-4 無律 (準備運思期、尚無物權觀念)
4-8 他律 (極端態度、行為由後果大小決定)
8-12 自律 (規則可變通、行為由意圖或後果判斷)
柯爾伯格
道德發展理論
0-9前習俗道德期
階段二 相對功利取向 (滿足自我需求)
階段一 避罰服從取向 (逃避懲罰)
10-20 習俗道德期
階段三 尋求認可取向 (乖孩子取向、成人讚賞)
階段四 遵守法規取向 (不可改變)
20↑ 後習俗道德期
階段五 社會法治取向 (可以改變)
階段六 普遍倫理取向 (一致性、普遍性)
艾森柏格
利社會道德推理層次
層次一:自私與自我中心導向/自我享樂導向 (多數學幼兒與小學低年級學童)
層次二:粗淺的他人需要導向/他人需求取向 (一些學前幼兒與多數小學生)
層次三:贊同/尋求認同導向 (部分中小學生)
層次四:同理心導向(少數小學生及多數中學生)
層次五:內化價值導向 (多數高中生)
社會
薛爾曼
社會認知論
友誼發展
3-7 階段0 暫時性玩伴 (利益)
6-12 階段2 雙向合作 (雙向付出)
9-15 階段3 親密互享 (承諾)
5-9 階段1 單方協助 (好朋友是要能滿足我的需求)
12↑ 階段4 自主相互依賴 (相互尊重)
人際瞭解
3-6 階段0 自我中心期 (認為自己的觀點等於別人的)
5-9 階段1 分化與主觀的角色取替期 (可區別,但無法由別人優點評判自己行為)
7-12 階段2 自我反省 / 第二者與相互的角色取替期 (嘗試推估他人想法)
10-15 階段3 第三者與交互的角色取替期 (可由兩人認知轉換為第三人觀點)
青少年 階段4 深入與社會—象徵的角色取替期 (可全盤考量,形式運思期)
艾里克森
心理社會期發展論
0-1 信任與不信任
1-3 自主獨立對羞怯懷疑
3-6 主動對內疚 (遊戲年齡)
6-青春期 勤奮對自卑 (求學)
青年期 統合對角色混亂
成年期 親密對孤獨
老年期 完美無缺對悲觀沮喪
中年期 愛心關懷對頹廢遲滯
佛洛伊德
人格發展理論
0-1.5 口唇期 (咬指甲)
6-青春期 潛伏期 (團體性活動,多男女分離)
青春期↑ 兩性期 (有兩性生活的理想)
3-6 性器期 (手淫)
1.5-3 肛門期 (吝嗇、固著個性)
認知
布魯納
表徵系統論
0-3 動作表徵期 (靠動作來獲得知識)
3-5 圖像表徵期 (憑物體知覺留在記憶中的意象或照片圖形獲得知識)
→ 前運思期
5↑ 符號表徵期 (運用語言或符號推理獲得知識)
→ 形式運思期
皮亞傑
認知發展理論
0-2 感覺動作期 (物體恆存)
2-7 準備運思期 (自我中心、不可逆)
7-11 具體運思期 (可逆性、具體經驗思維)
11↑ 形式運思期 (抽象思維、假設推理)
10↓他律 10↑自律
性別
柯爾伯格
性別角色認知發展論
2-3 性別認定 (外表的特徵來分別)
3-4 性別固定or穩定 (性別不變、但無法了解)
5-7 性別恆定or性別保留 (不再受侷限於外表、了解不可變)
芭頓 Parten
社會互動遊戲理論
平行遊戲 (跟旁邊孩子玩相同遊戲,但沒交談)
合作遊戲 (共同目標)
無所是事行為 (沒特定行為)
旁觀行為 (在一旁觀看)
單獨遊戲 (自己玩)
協同遊戲 (沒有共同目標,仍以個人為主)
統合危機
早閉型 (沒危機、有選擇)
定向型 (有危機、有選擇)
未定型 (有危機、沒選擇)
迷失型 (沒危機、沒選擇)
.
佛洛伊德
人格結構
超我 道德原則
自我 現實原則
本我 享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