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解離型與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 - Coggle Diagram
解離型與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
解離症
解離性失憶症
解離性失憶遁走症-失憶的情況更廣泛。患者通常從家和工作中消失
患者無法記得重要的個人資訊,通常這些資訊與一些創傷經驗有關
診斷-缺乏記憶的意識管道,通常是某壓力經驗的結果
失憶常發生在一個人經歷過一些嚴重壓力之後,但是,失憶不見得在創傷後立即發生
解離症具有不尋常的壓力反應方式
遺忘的時間不一定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臨床描述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經常從童年就開始出現
患者需要至少出現兩個獨立的人格或轉換人格,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以前被標示為多重人格
每個人格存在的模式、思考方式、感覺和行動都是各自獨立存在的,而且會在不同的時間出現
影響最嚴重,較少完全復原
可能伴隨頭痛、幻覺、自殺或自傷
流行病學
診斷率隨時間增加
也可能有更多人經歷這些症狀
診斷比率增加,以及媒體對此診斷的關注,導致某些治療師強烈暗示患者罹患解離性身分障礙症,有時治療師會以催眠喚起另一個轉換人格
診斷-至少有兩個明確人格,行動也各自獨立
病因
創傷後模式-某些人特別可能使用解離來因應創傷,這看來就是造成這些人在創傷後發展出「轉換人格」的關鍵因子
社會認知模式
認為解離性身分障礙症是學習扮演社會角色的結果
轉換人格是在回應治療師的暗示、回應媒體揭露的解離性身分障礙症報導或回應其他文化的影響
增強或建議技巧可能增加症狀
角色扮演
有些人能運用此能力形成症狀
當這些人格認為自己失憶時,轉換人格間還是會分享記憶-內隱記憶
治療
心理動力治療治療
的目標是克服「潛抑」症狀
催眠常用來協助患者喚起潛抑的事物
若同時有憂鬱症或焦慮症,能使用抗憂鬱劑減緩症狀,但對解離性身分障礙症本身沒有功效
原則為抱持同理心、寬容的態度
失自我感障礙症/失現實感
定義
失自我感-和自我分離的感受
失現實感-與周遭世界分離的感覺,以至於周遭世界看似不真實
DSM-5
症狀必須是持續或一再出現。這個障礙症沒有記憶困擾,這是與其他解離症類別不同之處
診斷-自我及現實感經驗的轉換
通常在青春期發病、被壓力誘發
需無法以其他其他精神疾病解釋才可確定符合此診斷
常與人格障礙症共病
特點
比率較其他精神疾病低
身分症狀及相關障礙症
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改變患者的行為,使他們停止繼續扮演病患的角色,並且增強他們參與其他類型的社會互動
改變對身體症狀的認知
一種型態的認知介入策略是訓練患者減少對身體的關注
辨識及改變觸動關心身體症狀的情緒
認知策略可以幫助患者確認及挑戰與身體有關的負向思考,而用較正向的思考來取代
行為技巧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活動,以及重建過度關注於疾病而受損的生活型態上面
行為及家庭取向的治療策略能幫忙改變患者過度依賴生病者角色的行為
伴隨疼痛的身體症狀障礙症治療
接受與承諾治療
治療師鼓勵患者採取更能接受的態度去面對疼痛、苦難、憂鬱及焦慮的時刻,並將這些情緒和感受看成生活的一部分
催眠有助於減輕疼痛程度
抗憂鬱劑可能有助於主要症狀是疼痛的身體症狀障礙症
認知行為治療就是頗具療效的疼痛減輕治療
基層治療的介入
教導基層醫療團隊為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量身打造的醫療方式
目標是建立緊密的醫病關係,讓患者有信任及舒適感
溫柔的(心理教育方案)告知心理及生理是相互關聯的,可以增進他們考慮心理治療取向的意願
臨床描述
罹病焦慮症
要符合DSM的診斷準則,這些恐懼必須導致過度尋求關心,或是不適應的迴避行為持續至少六個月
身體症狀障礙症的比率大概是罹病焦慮症的三倍
全神貫注在得到嚴重疾病的恐懼,儘管沒有明顯的身體症狀
轉化症
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或成年初期開始形成,經過一些生活壓力後開始出現
轉化症的盛行率不到1%,女性多於男性
是一個人突然間形成的神經問題(失明或身體麻痺),是神經損傷有關的疾病
但醫學檢查和心理檢測則指出器官和神經系統是正常的
身體症狀障礙症
聚焦於身體症狀的焦慮過高、能量過多或行為
要符合診斷,全神貫注身體疾病必須持續至少六個月
主要關注症狀是疼痛的患者,他們對止痛藥的依賴是個致病的危險因子
病因
轉化症
心理動力觀點
心理動力理論具有核心地位因為它的症狀提供了潛意識一個明確的範例
心理動力理論的兩個歷程
感覺刺激的潛意識處理歷程
症狀形成的動機
社會和文化因素
集體歇斯底里
模仿及社會因子形塑了轉化症形成的歷程
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的病因
會增加身體症狀感受意識和苦惱的認知行為因子
過度集中注意力在關心健康
可能最糟的方式來解釋身體症狀
對身體健康過度焦慮傾向
可能與小時候生病的身體症狀有關
不愉快的身體感覺所引發的大腦區域與身體感覺運作的體(感)覺皮質有很大的關連性
前扣帶迴
大腦的前腦島
這些障礙症不會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