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八章 教育與政治, 國家:指政府機構或權力機構 / 由政府或權利所支配的社會體系, 左派:革新/政府干預/大有為政府福利國/平等/集體主義/共產主…
第八章 教育與政治
國家理論與教育
古典自由主義
認為一切政治與社會制度都是為了實現個人目標
應該減少制度的束縛
國家要尊重個人教育自由
馬克思主義
把國界之內的社會當作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兩者合起來的構成物
人的團體精神得以發揮,以公民身分過著「族群生活」
階級國家
國家:護衛資產階級利益,壓迫與剝削無產階級的工具
教育:統治階級維持其階級利益的工具
葛蘭西
霸權:統治階級說服大部分國民,接受其作為統治階級,並取得在經濟與文化上的正當性
上層結構區
政治社會:國家施以壓迫性的單位
市民社會:民間團體,透過文化霸權的隱匿性的控制運作,獲取被支配階級接受支配階級的宰制之同意
知識份子具有積極的重要性
文化霸權:主要運作者為知識分子
勞動階級學校教育:為勞動階級自身發展出一個作為統治階級所需的態度、能力與階級意識
阿圖塞
國家:在資產階級及其同盟所展開的反對無產階級的鬥爭中,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實施的鎮壓和干預的力量
國家機器
鎮壓性的國家機器
強制性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透過意識形態來統合社會,透過共識來再製政權
學校:運用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來傳輸資本主義態度的場所
普蘭查斯
國家=意識形態+鎮壓
鎮壓性國家機器
軍隊、法庭、監獄、員警法院系統及內政部等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教育機器、宗教機器、文化機器、資訊機器階級合作的工作機器以及資產階級和小資階級的政黨
國家機器有相對自主性,目的:取得統治者的支持與順從
教育制度具有指揮或壓制的功能、再製或合法化的功能
艾波
教育
意識形態國家的一環
目的
學生未來工作所需的技巧做準備
教導學生適合未來經濟角色的良好行為規則與態度
學校教導學生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
國家合法化其統治權,以及達成資本累積的重要手段
社會改革主義
主張組織工會和無產階級政黨來爭去自身的權利
偏左
凱因斯革命
混合經濟:融合自由市場法則運作和國家介入或干預
資本主義在不斷的經濟累積過程中,可透過福利國家的社會支出而到社會公平
主張:國家介入、社會福利
新自由主義
轉折點:經濟危機
傅利曼、海耶克
概念
市場規則導向
刪減社會社會福利公益支出
支持鬆綁
私有化
消除公共財產及社區合作概念
教育實踐
教育市場化
學校私有化運動
新保守主義
保守現存事物的願望
國家的存在是在於保護傳統的價值
批判自由主義→批判社會主義
保住和守住
模糊的共識
堅持西方的價值觀念,擁護資本主義,敵視共產主義
對社會福利政策持小心謹慎的態度
強烈主張維護傳統的宗教和道德觀念,維護傳統的家庭觀念,反對性解放運動的反文化思潮
反對社會上齊頭式的平等
強調傳統文化的價值
講求傳統與權威、秩序與配置、卓越與標準
與威權民粹主義和專業與管理新中產階級組成新右派
威權民粹主義
支持新自由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的教育政策
強調家庭權威、倫理觀念和基督道德的重要性
專業管理的新中產階級
新管理主義
強調測量、評估、效率與標準
<NLSB>教育政策之主軸
加強學生學業成就的績效
有效改善學校教育品質與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減少科層體制
授予家長教育選擇權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促成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
社會化
指兒童及其社會新成員,學習他們那個社會的生活方式的過程
包含基本知識技能、社會規範、社會角色的學習
指塑造與傳達政治價值及觀念的過程
目的
學習特定社會的政治價值觀、政治權利和義務、政治行為方式
培養人民容忍反對意見,信仰民主價值與信念
培養人民理性、尊崇法治的精神,有助政局穩定
進行政治社會化的機構
家庭
社會的初級團體,個體社會化的主要場所
學校
社會化最重要的社會環境因素
同儕團體
在個體的社會化歷程中有極大影響力
工作場所
工作是生活的主要內容
大眾傳播媒體
在社會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政黨與社會團體
透過參與政黨或社會團體的活動,獲得政治資訊,進而影響政治行為
學校與政治社會化
培養具有民主素養的公民
教師
學生在學校與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他人
教師的人格特質、價值觀念、權威模式、教學方法、對政治態度等,都會對學生進行政治社會化
課程和教科書
學校利用課程教材的撰寫,將特定政治意識加以褒貶,塑造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態度傾向
慶典儀式活動
學校每天舉行的朝會、升旗、降旗,每週舉行的週會、班會,相關慶典節日舉行的慶祝或紀念活動,政治意味濃厚
社團活動或課外活動
在戒嚴時期的校園,重視學生對於社團活動的參與
考試
內容及科目可能淪為鞏固某種政治意識形態的工具
以政治意識形態主導考試
教育培養領導人才
學而優則仕
利用選擇的功能,選擇各種各樣具有不同領導性的學生
引發學生對於擔任領導者的動機
班長制、學生自治制度,有益於領袖的培養
權力與教育
權力
在社會交往中,一個行為者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其他行為者之上的可能性
一種能使他人順從的力量
在決策制定過程中具有直接影響的一種能力(政治學)
權力類型
傳統權威
權威的來源是世襲的、繼承的,領導者的權威至高無上
卡理斯瑪權威
精神感召威權、人格魅力權威
領導者認為自己是受超自然的力量所召喚和啟迪,權力基於下屬對他神話的信仰
指適合生存盪動不安的社會
法理權威
權力基於法律的授予
權力理論與教育
歐斯坦、杭欽思
教育是政治的戲劇
教育方案皆存在於政治場域中
傅科的規訓理論
權力
對他人行動起作用的行動模式
權力產生知識
知識
一種治理的知識,國家機制的治理累積發展了一組知識
一組由調查而來的知識,有關人口的遷移工藝技術、農業技術、人口的健康狀態等資料
規訓
將人的行動加以紀律化、規則化的歷程
知識、規訓和紀律、告白,是權力的形式
權力關係有窒礙心靈的危險,阻礙個人獨特新性的開展
有權力就有抗拒
布迪厄教育場域與權力鬥爭
場域
核心概念
社會是「空洞」的概念
一種網路關係
一種社會區域的概念,是鬥爭、策略發生的場所
行動者進行下注的場所
行動者身處場域中,必須擁有足夠的資本量,才能佔據支配的位置
場域之間有相互滲透性
教育:社會空間中最具影響力和最關鍵的一個重心
教師
教師地位
學校教師雖有其場域自主性,但教育場域或其他更大場域的他律性力量,會使得其自身的場域自主性減弱
知識專利的代表
為維護及鞏固他的位置與利益,需要在場域中進行鬥爭與競爭
吉諾斯的反霸課程實踐
解放模式、再概念化者
從宏觀的社會、政治層面去檢視學校課程的本質,如何在教學的歷程中去發展學習者的批判意識,以改造不公平的教育制度
邊界教育學
跨越學科邊界
跨越邊界的過程,是人類經由改變自身的認同,進而改變世界的過程
教師不要太侷限於自身狹隘的專業
對抗記憶
以日常生活中的特殊事件為出發點,對歷史進行批判閱讀
教育實踐方面:透過一種差異的參照架構,幫助學生建構其歷史認同,從差異中尋求團結
對抗文本
文本有歷史性、暫時性
教師應取代文本
研究文本的實踐方式:閱讀、解釋、批評
國家:指政府機構或權力機構 / 由政府或權利所支配的社會體系
左派:革新/政府干預/大有為政府福利國/平等/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草根民主(民粹主義)
右派:保守(政治)/自由放任(經濟)/小政府/自由/個人主義/資本主義(私有財產)/菁英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