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教育社會學 - Coggle Diagram
教育社會學
衝突論
馬克思
歷史唯物論
衝突論
異化:主張無階級的共產社會
階級意識:階級鬥爭為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動力
伯恩斯坦
語言:精緻化符碼
文化霸權:分類,權力分配/架構,控制原則
保爾斯與金蒂斯
社會再製:社會經濟結構決定課程內容
符應理論:社會背景-符號運用-引起衝突
布迪爾
文化再製:學校課程符應社會優勢階級的文化資本
吉諾
邊界教育學
*邊界:打破灰色地帶,政治與文化之間的交疊)
艾波
批判教育學:探討課程的意識型態
威里斯:文化創生
Waller :師生衝突論(支配-從屬)
和諧論
(結構功能論)
帕森斯
功能和諧論:學校社會化與選擇
社會體系A適應G目標達成I體系調整L模式維持
墨頓
結構緊張論
源自Durkheim的迷亂(anomie)的概念,
所發展出來用以分析社會中的偏差行為的五種型態
儀式
生活中仍舊進行著一般追求文化目標的手段,但其行為並非由追求文化目標所驅使(放棄原本文化目標)
創新
認同原有文化價值中所賦予的目標,改變舊有手段
退縮
順從
人人皆有機會成功,於是便不會有偏差行為的出現。
叛逆
否定舊有,欲另自立一文化體系以及價值目標
涂爾幹
1有機連帶vs2機械連帶
高度分工的社會
1.職業特殊化和高度個體化使得成員間相互依賴的程度高
2集體意識中即涵蓋了個人意識,
其成員價值和行為的同質性,造就了強烈的社會約束
集體意識
斯賓賽
生活預備說
生存直接/間接/家庭/社交/休閒娛樂
研究尺度
鉅觀:社會階級、流動、變遷與教育
其他:青少年文化、政策分析、教育與社會的關係(ex社區)
微觀: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班級社會體系、教學社會學
發展過程
1970- 批判性教育社會學
1940-1960末 驗證性/新興
建立理論,分析教育制度的社會過程
1900-1940規範性
解釋論
楊格
知識社會學
質性、微觀取向的教育社會學
壓迫的五種面貌:剝削、邊緣化、無能化、文化帝國主義、暴力
社會建構出學校課程的意義與價值體系
哈伯馬斯
社會批判,強調溝通行動理論
透過言語辯論與溝通,激發批判與反省能力。
因此溝通重視1可理解性2真實性3真誠性4適切性
課程與教學的社會學
教學社會學
符號互動論
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質與過程
柯來(Cooley)的「鏡中我」
湯姆士(Thomas)的「情境定義」。
米得(Mead)的自我中心學
教育民族誌
真實教學情境中的參與式觀察
衝突論
Waller
華勒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學生、教師、學校、社區)
師生衝突論(支配-從屬)
後現代主義
多元方法論
班級社會體系
Getzels & Thelen
蓋哲倫與謝倫
人格社會化
角色人格化:
調整制度中的角色期望,以適應個人人格
T.Parsons
帕森斯
1.選擇
依個人的性向與能力分配到社會適當位置
2.社會化
發展學生的責任感及個人能力
3.照顧
教師積極輔導學生身心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