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六章 教育與文化, 布迪厄的文化資本論:文化、社會、財務、象徵, 儒化:縱向的傳播, 涵化:橫向的傳播 - Coggle Diagram
第六章 教育與文化
文化的基本概念
定義
瑪凌諾斯基
文化是一套繼承而來的器物、財貨、技術程序、想法、習慣、價值
一套統整的概念,由器具與消費性物質、個別社會族群的組織法規、人類的思想與技藝、信仰與習俗組成
文化現象
物質設備
精神方面
語言
社會組織
文化是「社會遺產」
佛斯
長年累積的資源,包括物質與非物質資源的構成要素,由某群人所繼承、使用、轉化、增添與傳遞
透過社會學習的方式習得的行為
強調文化就是人類的行為
重視文化學習的過程
巴特摩爾
是社會生活中的觀念畫面向
不同於個體間的實際關係模式
文化研究:觀念
綜合定義
一個特定社會中眾人所共享的「象徵系統」
具有累積性
不斷的向前推進,持續的包涵與建構
特性
規範與控制的一種系統,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極具影響力的角色
有其歷史淵源,和思想傳統有密切關係,是社會結構的一部份
累積性,持續不斷發展
研究室針對抽象的象徵來進行
文化靜態觀
一致性、穩定性
強調文化如何代代傳遞
文化動態觀
累積性、變動性
重視教育體系內各種生活方式、權力與意識形態的互動關係
在教育的功能
文化規範決定教育目的
文化提供教育內容
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象徵系統
文化由象徵的符碼與系統所組成
象徵的符碼或系統
語言
宗教、政治、民族、職業團體的各種記號
行動或象徵式的風俗習慣
會影響他人思想、情感或意向的想像概念
運作
布迪厄
人對於客觀世界的知覺,是雙重結構化過程的結果
客觀
被社會所建構
主觀
社會世界被個人以知覺和評價的模式所建構
已結構的結構
符碼
深層結構意義
所有成員分享文化的路徑
是溝通、知識的工具
象徵系統是最佳的社會整合工具
正在結構中的結構
強調象徵是認識和建構客觀世界的工具
教育積極的功能即是培養與文化相關的個性與創造能力
教育是實現目的的最好手段
文化的類型
主流文化
最為優勢族群所認同流傳的文化
史賓德勒:文化的核心價值
美國
清教徒的道德觀
工作成功的倫理觀
個人主義
成就取向
未來取向
次文化
侷限社會生活中某些特定的族群
反文化
次文化的一種
次文化的社會價值、標準及生活方式與社會主流價值相互衝突
組織文化
由組織所構成
儒化與涵化
文化模式的來源:社會遺產、創新、採借
修訂方式
儒化
個體受社會文化的薰陶,從而養成某種獨特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過程
意義與社會化相近
兩種文化接觸後相互交融的部分
涵化
不同文化接觸過程,個人或團體會選擇及接受好的文化特質,並與自己的文化相融合
教育
儒化的工具
涵化的過程
偏見與歧視
偏見
一種建立在想像或沒有根據的觀點,對一個人或某一團體預設的看法和態度
歧視
在行為上的具體表現
對某一個人或團體的不公平待遇
偏見在行動上的表現
青少年次文化
青少年
介於兒童期與成人期之間
14至24歲
理論
世代解釋論
強調年齡差異所造成的代溝在文化類型差異性中的決定性
強調青少年的共同行為模式
強調年齡差距、消費、休閒式青少年意識的關鍵
只注重年齡,抹殺階級之間的區別和差異
舉例
二次世界大戰後:嬰兒潮世代
1966~1980:X世代
1981~2000:千禧世代
結構解釋論
伯明罕學派:曾在英國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從事文化研究的學者
從文化和美學領域對資本主義進行尖銳的批判
反對只注重「世代」和年齡,研究青少年與其社會階級、地位的關聯,探討是否受階級因素、結構因素的影響
青少年次文化是社會危機的症候和社會變遷的隱喻,是階級矛盾的症候
後次文化理論
重新批判CCCS的次文化理論,對次文化、流行文化或後現代文化等研究領域,帶入新的理論視野與研究活力
佛索利
部落時代
次文化群體多為小規模的社群認同,來自風格、文化品味的消費與認同的集結
暫時性、流動性
特徵
對形式主義的反抗,反抗成人世界的繁文縟節
對機械生活的不滿,不滿現實社會的刻板冷漠
對功利商業主義的抗議,青少年表現慈善的社會關懷,喜歡群體生活,追求非功利主義的友誼等
自我表現的趨向,追求創新,表現出發揮自我
內涵
獨特之價值觀與規範,認同於成人又不同於成人及兒童
特殊之暗語
易受大眾傳播之影響
注重流行風尚
重視同儕歸屬
特定身分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
同儕支持
滿足特殊需求
歸納
服裝造型文化
網路文化
偶像崇拜文化
動漫文化
嘻哈文化
流行語文化
朋黨文化
功能
積極功能
協助青少年文化
滿足青少年尋找安全與自由的需求
紓解青少年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協助青少年適應學校生活
協助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感
滿足青少年社會歸屬感
消極功能
反智主義
背離知識成就的價值取向
又稱反智論
一種存在於文化或思想中的態度
類型
對於智性、知識的反對或懷疑,認為智性或知識對於人生有害而無益
對於知識分子的懷疑和鄙視
偏差行為
與學校教育規範相違背的價值觀與行為
克拉克
遊戲的次級文化
學業的次級文化
犯罪的次級文化
膽怯的學生
柯恩
學業次文化
娛樂次文化
偏差行為次文化
教育涵義
正視青少年的生活、希望、恐懼
正視傳播媒體與資訊科技發達在形成學生次文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重視媒體與青少年次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青少年反文化
反抗文化
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方面處處挑戰主流文化
伊利希
《反學校教育社會》
學校像監獄
學校使用強制的方式,將一群具有相同質性的人聚在一起,處處充滿監督、控制
主張廢除學校教育,用其他制度取代學校
威立斯
《學習成為勞工》
探討勞工階級抗拒學校文化
反學校文化
特徵:反對學校中的權威
「偏差行為」包含在「反學校文化」的範圍內
工廠文化、家庭文化、鄰里文化
社會地位的複製
為進工廠做準備
學校促進勞工階級文化的再製以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再製
勞工階級子女傾向於以從事勞力的工作為其目標
入學時已擁有勞工階級的反權威意識形態
對教育內容階級差距的解釋
勞工階級學校的失敗導因於對教育系統的偏見,勞工階級不服從學校
反抗方式的性別差異
戴維斯
男性:男性化地、公然地反抗團體準則的方式
女性:女性傳統主義形式
強調女性特質
早婚
欠缺女性反抗方式研究
評論
勞工階級經由反抗導致低成就
學校的偏差行為被視為勞工階級反抗文化的必然現象
階級背景決定學校的反抗,學生拒絕接受學校教育的規範與教條→社會階級再製
質疑和批評
實證基礎狹隘
研究樣本小規模
吳瓊洳
反學校文化
偏激型
消極型
形式型
創新型
玩樂型
布迪厄的文化資本論:文化、社會、財務、象徵
儒化:縱向的傳播
涵化:橫向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