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諮商學派 - Coggle Diagram
諮商學派
後現代取向諮商
合作取向治療
基本假設:
代表人物-Goolishian、Anderson、Gehart
以語言、對話、人際關係為治療核心
核心概念:人參與的語言系統、事件,是存在於合作的關係與交談中,「相與」是一種特殊談話方式,在社會連結上給了方向與位置,
治療是「對話夥伴」
-
-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hazer、Berg)
-
基本假設:不以病理學角度來分析個案問題的成因,強調透過解決導向的對話,協助當事人思考有效解決方法,注重個案成功經驗
認為
(1)當事人是問題解決的專家
(2)賦能歷程
(3)介入焦點從問題成因的探討,轉為問題解決方法的引導
(4)積極發現當事人正向茲願
(5)去病理、去診斷
諮商歷程:一種賦能的過程,協助當事人從訪客、抱怨者的立場,轉變為消費者型態,成為願意為改變付出行動的個體
諮商師去專業知識、專家角色
聚焦當事人目標、需求(目標導向)
以好奇、尊重、同步的態度,貼近當事人的需要(關係導向)
-
-
心理分析取向
精神分析治療
-
基本假設:
自戀、生、死
本我(生物)、自我(心理)、超我(社會)
Freud的人性觀是決定論,一個人的行為由潛意識、童年經驗決定
支配潛意識的來源有:本能性衝動、壓抑
人格發展五階段(泛性論):口腔、肛門、性器、潛伏、兩性
-
-
阿德勒學派
Adler強調自我的重要與超越,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取向、存在取向」正向心理學先驅
個體心理學先驅
是首位揚棄佛洛伊德學說的學者
研究焦點從器官缺陷、自卑、補償作用轉變為行為目標論、個體主觀認知、私有邏輯、生活方式/生命風格、社會興趣/社會情懷、社會參與
是一種成長模式而非醫療模式
-
-
-
認知行為取向
認知行為治療
-
-
-
-
-
-
諮商介入:
認知行為取向注重思考與行為,不在情緒的影發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認知方法、情緒技術、行為技術
Beck認知治療:認知技術、將憂鬱者患者焦點放在負向思考內容,探討引發憂鬱的三大因素,認知三角,也運用家庭治療中重組扭曲的信念/基模
現實治療
-
基本假設:人出生就有五大需求(生存、愛與歸屬、權力、自由、快樂)
其中一個沒被滿足會導致心情不好,並嘗試尋找讓心情變好的方式
主張行為目的論,由行動、思考、感受、生理組成
重點:強調責任、拒絕移情、將諮商維持在「現在」目前的狀態
-
-
人本存在取向
存在主義意義治療
-
-
-
諮商介入
已存在哲學觀點為基礎,不偏重技術取向
諮商是與當事人的「我/你」平等和真誠的會心諮商關係是重點所在
三階段:初始(辨識澄清對世界的假設) 、中期(鼓勵他完整檢視現金價值系統的來源與權威、結束(協助他付諸行動))
個人中心治療
-
基本假設:不同於存在主義「焦慮-喚起」觀點,個人中心治療認為,人本質就有自我實現的潛能,提供適當的環境,就能朝向建設性發展
透過非指導性式諮商關係,靠自己來達到自我成長
一個功能與潛能完全發揮的個體
諮商師必要態度:真誠/一致性、無條件積極關注與接納、正確和同理的了解(「就好像是as if」當事人的感受,但不會變成當事人一樣)
-
諮商介入:
促成當事人改變的是諮商師的態度
雙方關係是平等的
Rogers認為一開始著重「情感反應」的方法,再將焦點從「諮商技術」轉至「諮商師的特質信念態度」,再轉變為「諮商師與當事人諮詢關係的品質」
因此諮商師應發展成為一個人,與當事人同在,具備傾聽、同理的能力,協助當事人充分表達內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