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五章 教育與性別 ((教科書中的性別歧視 (語文偏見, 刻板印象, 略去不提, 偏狹失衡, 違背現實, 支離破碎), 師生互動過程的性別不平等…
第五章 教育與性別
教科書中的性別歧視
語文偏見
刻板印象
略去不提
偏狹失衡
違背現實
支離破碎
師生互動過程的性別不平等
互動次數與時間多寡
互動內容的差異
教師對於學生外表的關注
教師對於學生的期望
指派工作性質的差異
性別區隔的課程設計:如果課程內重要的,學習的對象應不限於男性或女性
性別在認知表現的差異
男尊女卑的人事結構
不盡公平的考試評量
入學機會的不均等:義務教育階段有均等的入學機會,高等教育階段開始出現性別間的差異
空間的使用與分配
性別階層化
性別角色社會化
性別的概念
性別化
女性某些特質是由社會壓力及制約內化而造成的
文化專斷
優勢團體宰制弱勢團體的機制
透過教育的「再製」傳襲
包括生理性別的差異,及社會制度、文化所建構的性別概念
性別角色
社會對於男、女性的評價或期待
經後天學習而來
社會文化根據性別規劃的行為範本
性別角色社會化
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歧視
內涵
人格特質的差異
女性:「人際互動」、「情感表達」
男性:「工具性」
行為的雙重標準
女性
出嫁、放棄家產
細心
眼淚是武器
男性
傳宗接代、繼承家產
氣魄
有淚不輕彈
對未來成就的期待不同
女性:書讀太多、能力太強,會嫁不出去
男性:社會地位越高,父母晚年越有保障
擔任職務的重要性
女性:因懷孕、照顧家庭等產生限制
男性:通常有較佳的升遷管道
影響
性別角色規範:社會對男、女性的行為賦予不同的期望與標準
性別角色衝突
脫離或違反性別角色規範
容易因此限制自己或他人的潛能
傳達錯誤的概念
誇大群體間的差異
造成對女性的偏見與歧視
因為社會性別,造成取得社會的價值時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性別不平等的相關理論
結構功能論
鮑爾比
母親是孩子初級社會化的關鍵
帕森斯
核心家庭角色分化
一個人無法兼任兩種角色
角色互補原則
小團體角色分化
情感領導角色
工作領導角色
女性主義
目的:期望及促成所有婦女的自主、自決與自由抉擇
自由派女性主義
每個人都有公平的機會,依其能力扮演社會角色
兩性關係的不平等是社會化不同所造成的
以漸進的方式進行改革
馬克思學派女性主義
激進派女性主義
男人造成了對婦女的壓迫並從中獲益
使用父權制概念來解釋性別不平等
後現代女性主義
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
落實性別教育機會均等
入學機會
每個人皆有充分的入學機會
教育情境
不因性別受到任何歧視
享有積極的差別待遇
教育結果
每個人都應依其資質差異得到充分發展
實施性別平等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意義
透過教育的歷程使不同性別的人,均能在公平的立足點上充分發展其潛能
實施目的
提出社會建構是造成男女行為表現與差異的主因
消除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性別歧視
去除性別不平等的再製
臺灣的政策制定與執行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性別平等教育法》
性別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綱
作法
消除教科書的性別偏見
性別平等理念融入課程設計
認知社會文化的多樣性
突破性別區隔性的議題
在父權建置的文化社會環境中,視為習以為常而有待價值澄清或富有爭議性的議題
由學生最感興趣且具有思辨性的議題
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近的議題
校園空間設計給予女性積極性差別待遇
積極性差別待遇
肯認差異
經常省思師生互動過程
女性主義教學論的落實
重視經驗
具有包容性
非階層化的教室
賦予學生全能
「自由環境」、「自由課堂」
改革師資培育教育
對相關議題應投入更多的關注
如何將性別平等議題融入各學科的課程設計
認識性別平等的相關法令
如何預防及處理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