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焦慮症 (焦慮性疾患描述 (恐慌症 (經常性非預期恐慌發作,這些發作與特定情境無關,而且會擔憂有更多的恐慌發作。,…
焦慮症
焦慮性疾患描述
恐慌症
經常性非預期恐慌發作,這些發作與特定情境無關,而且會擔憂有更多的恐慌發作。
恐慌症發作:突發性的極度憂慮、驚嚇、有一種厄運即將到來的感覺,伴隨至少四種症狀
可能會失自我感與失現實感
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激發而個體為了解釋這個情形而讓這些症狀有意義
特定場所畏懼症
對一些情境會有顯著的焦慮,也就是如果在某些情境中出現了焦慮症狀會造成患者的困窘或無法逃脫。
社交焦慮症
持續性的、不符合實際情境的顯著害怕或焦慮,可能是受到不熟悉者檢視的社交情境(暴露在不熟悉的人群中)。
有三分之一的社交焦慮症患者也同時符合DSM-5的畏避型人格障礙症的診斷準則。
廣泛性焦慮症
除了無法控制的
擔憂
,廣泛性焦慮症的其他症狀包括很難集中注意力、容易疲勞、焦躁不安、易怒,以及肌肉緊繃。
若擔憂的原因始於擔心自己得了某精神疾病,則不屬於廣泛性焦慮症
特定畏懼症
因一個特定物體或情境,而引發不相稱的、不成比例的害怕
共病
焦慮症與其他疾病共病比率也很高
大約60%的焦慮症患者符合鬱症的診斷。
半數以上罹患某種焦慮症的患者,終其一生會符合另一種焦慮症的診斷準則。
四分之三的焦慮症患者至少符合一種其他類別的精神疾病。
名詞解釋
焦慮-一種擔憂狀態,通常伴隨輕微的自主神經激發
擔憂-想到潛在的問題,通常是無解的
害怕-對於立即危險的情緒反應
畏懼-過度害怕會引起愁苦或損傷的特定事物或情境
共同危險因子-解釋為何患有一種焦慮症者可能發展第二種
神經生物學因子-
恐懼迴路與神經傳導物質的活動
恐懼迴路-一組大腦結構,容易在人們感到焦慮或害怕時活化
恐懼迴路的主要部位與焦慮症有關
內側前額葉
調節杏仁核的活動上扮演著重視角色
焦慮症患者活動量較少
杏仁核
發送訊號給恐懼迴路中的大腦結構
焦慮症患者反應活動量較大
海馬迴
焦慮症患者的內側前額葉與杏仁核間的管道或連結性可能有缺陷
恐懼迴路中有許多神經傳導物質與焦慮症有關
焦慮症的血清素和迦瑪氨基丁酸(GABA作用為抑制焦慮)
的受器出現減損現象
焦慮症與正腎上腺素濃度的增加及正腎上腺素受器敏感度改變有關
人格:行為意志與神經質
行為抑制
為未來焦慮症奠定基礎
對於社交焦慮症有較強的預測因子
是一種在嬰兒面對新玩具、陌生人或其他新的刺激時,會變得易怒和哭泣的傾向
神經質
是焦慮及憂鬱主要的相關及預測因子
喜歡用比一般人強烈的負向情緒回應事物
人格特質
遺傳因子
有些基因可能增加多個類型焦慮症的發病危險性
特定畏懼症、社交焦慮症及廣泛性焦慮症的遺傳因子在發病因素中占有20至40%
恐慌症的遺傳因子則占了50%
恐懼制約
莫瑞爾雙因子模式-焦慮發展歷程
透過古典制約,個人學會害怕原本不會害怕的中性刺激物。
模仿-看到狗咬人
口語指示-媽媽說狗很危險
直接經歷-被狗咬
透過操作制約,個人藉著迴避中性刺激物使害怕得到緩解
怕被狗咬所以躲著狗
認知因子
知覺到缺乏控制力
認為自己對周遭環境極少控制感的人
-罹患焦慮症危險性較大
焦慮症形成的重要因子
對威脅信號的注意力
焦慮症的選擇性注意力與威脅信號有關
研究者曾經訓練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注意正向訊息,以茲檢視焦慮程度-有助降低焦慮
有焦慮症的人較容易將注意力放在環境中的負向線索
持續的未來負向信念
為了防止可怕的後果,他們會做出一些安全行為
相信只有安全行為才能夠保命。安全行為會讓一個人保持過度負向的認知
恐慌症患者害怕心跳太快而死亡-停止所有體能活動
病因
恐慌症
行為因子:古典制約
內在體感制約
一個人先經驗到焦慮的身體信號,接著出現初次恐慌發作;然後恐慌發作就成為身體改變的制約反應
恐慌症發作可能是「引發焦慮的情境」或「激發的內部身體感覺」
恐慌症的認知因子
許多種類的身體感覺都可以引發恐慌發作
焦慮敏感度指標:也可被用在預測恐慌發作的長期研究上
認知觀點的重點是,身體改變的災難化錯誤解釋
神經生物學因子
藍斑
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正腎上腺素的主要發源地
恐慌症患者對誘發正腎上腺素釋出藥物的生物性反應非常劇烈
腎上腺的湧出是壓力的自然反應
病因組合:恐慌症的基因影響神經生物及心理危險因子
生物易感性會形塑「壓力反應」疾「身體變化的過度敏感」,並且會增加恐慌症的危險性
廣泛性焦慮症
無法忍受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不幸,擔憂會日漸增多
焦慮症有關的諸多因子也與廣泛性焦慮症的了解有所關聯
不同處:患者對各種事情感到煩惱,且對威脅刺激不會有強烈的心理反應
擔憂
擔憂像一種對不好事情的重複性自我對話,並不包含強烈情緒反應
藉由擔憂,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就可以迴避比擔憂還要強大的不愉快情緒。但是迴避的後果是,隱藏在意象下的焦慮並沒有消失
特定場所畏懼症
怕中怕假說:當個人在公共場所有焦慮的經驗,焦慮後果的負向思考就會驅動特定場所畏懼症
與基因易感性及生活事件有關
社交焦慮症
行為因子:社交焦慮症的制約
依據雙向因子制約模式
透過操作制約迴避行為可以減少害怕經驗,因此迴避行為就會持續
認知因子:過度聚焦在負向自我評價
有社交焦慮的人似乎有不合理的負向信念
比別人更在意自己在社交情境中的表現及自己的內在感覺
即使社交焦慮症患者在社交上的表現並不突兀,他們對自己社交表現的評價仍過度負向
特定畏懼症
先輩學習:人類演過程中,學會對威脅生命的刺激物做出強烈反應。我們的恐懼迴路已經演化到對某些類別的刺激物「預作準備」
行為制約雙因子模式:
經歷威脅經驗後所形成的制約反應,並且經由迴避行為而保持
治療
特定焦慮症的心理治療
恐慌症
恐慌控制治療法
說服患者刻意引發與恐慌有關的感覺
練習與治療師的鼓勵之下,學會不再把內在的身體感覺視為失控的信號,反而把它們視為可控制、在本質上是無害的感覺。
依據患者對身體感覺容易過度反應
特定場所畏懼症
將懼怕的情境排定成層次表,再由低至高的恐懼項目,逐一進行暴露療法
社交焦慮症
角色扮演
社交技巧訓練
廣泛性焦慮症
最廣被運用的行為技巧包括運用放鬆訓練來增加患者的沉著冷靜
因為廣泛性焦慮症患者似乎比一般人更容易因為不確定性而感到痛苦,所以須協助患者「忍受不確定性」
畏懼症
暴露療法
降低焦慮的藥劑-抗焦慮劑
苯二氮平類藥物
有嚴重的戒斷症狀
認知行為動作方面有副作用
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
焦躁不安、失眠、頭痛等副作用
抗憂鬱劑
藥物效果較好
坐立不安、體重增加
心理治療共同處
典型的認知行為取向是暴露療法
消弱不會全然擦掉對狗的潛在恐懼, 而是學習新的連結,也就是與狗有關刺激物的連結。
恐懼仍隱藏在大腦裡
行為觀點認為,透過暴露療法消除害怕反應
暴露療法可以減緩症狀,讓患者了解他們可以不失控地忍受嫌惡情境
可使用虛擬情境
藥物與心理治療的結合
D-環絲胺酸是一種促進學習的藥物。研究者檢驗的結果證實,D-環絲胺酸可以增加暴露療法的療效
心理治療通常是較佳的選擇,除廣泛性焦慮症
性別與社會文化因子
性別-女性診斷為某類型焦慮症的概率至少是男性的兩倍。
文化-種文化似乎都有焦慮症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重點會隨著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連帶影響到人們害怕的事物也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