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教育社會學 第四章 教育機會均等理念與實踐 (理念 (柯爾曼 (給與免費教育至一定程度, 不同背景之孩子相同課程, 不同背景之孩子在同學校上課,…
教育社會學
第四章
教育機會均等理念與實踐
理念
古希臘時代就出現了
需滿足平等原則與差異原則
意義
平等應包含均等與公正
陳奎憙
同等條件下受相同之教育
個體享有非強迫性之能力發展課程
柯爾曼
給與免費教育至一定程度
不同背景之孩子相同課程
不同背景之孩子在同學校上課
給予不同學區相同資源
發展歷程
第一階(1950)
給與每個國民相同年限之義務教育
達到有教無類
提共免費之公立小學
第二階(1950-1960中)
要求美費之中等教育
強調教育的過程、內容之君等
給予地位不利之學生補救措施
第三階(1960中-1980)
關注投入與結果
以肯定代替補教方案
積極肯定行動
英:教育優先區
美:積極肯定行動、補償教育
第四階(1980-1990)
受新保守主義、新右派影響
目標由均等轉為品質、效率與自由
採新自由市場政策
第五階(1990-至今)
對教育市場化進行挽救
英:教育行動區
反思並重新重視教育均等問題
理論與批判
功績主義
教育選擇
教育與職業地位蕭觀愈來愈強烈
父母與子女之社會地位相關降低
父母之社會地位與子女之教育成醬相關性降低
批評
職業成就依靠知識能力?
職業成就不只受能力影響
教育選擇之結果都還原其社經背景之影響
地位較低之學生易受差別待遇
衝突論
誤導學生認為政府出於善意
製造教育開放之假象
教育擴張具強制性
誤認教育符合社會化
教育階層化現象加劇
課程分流反映社會階級
教育符應勞動階級
學校因素之影響與具體作法
學校因素
學校教育資源
師生比
設備優劣
地點
給與資源多寡
教師因素
教師之社會地位
教師個人特性
教師教育背景
教師之工作態度
教師對種族之看法
能力分組與分流制
理由
分軌制是功績制之一部分
學業能力接近之學生學習表現較佳
影響
不平等的教育
高能力學生越來越好,低能力反之
使學生產生優越感,校園霸凌嚴重
做法
美:補償教育政策
及早教育方案
政策內涵
給與弱勢學生資源
實際成效
給予50萬名兒童為期兩年教育服務
職業教育
雙語教育
別讓孩子落後->每個學生都成功
英:教育優先區
指標
家庭缺乏基本關愛
過度擁擠
須由學校提供免費食物
強調學生父親之外來移民背景
國語文調查落後其他地區
方法
降師生比、採小班制
優先雇用當地人力
設立社區學校
進行評估研究,以利長期方案規劃
台灣
指標
原住民比例偏高之學校
弱勢家庭比例偏高之學校
學習弱勢偏高之學校
中輟比例偏高之學校
離島或交通不便之學校
教師流動率及代理教師比率偏高之學校
內涵
推廣親職教育
發展學校教育特色
整頓偏鄉之交通
充實學校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