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EBP 單一受試實驗設計 (:red_flag:重要元素 (:check:(一)研究參與者 (:pen:受試對象的描述 (:pencil2…
EBP 單一受試實驗設計
:red_flag:重要元素
:check:(一)研究參與者
:pen:實驗過程中,會
重複測量受試者的行為
(包含研究的每個階段)
:pen:
篩選程序
要詳盡描述
:pen:
受試對象的描述
:pencil2:障礙別、診斷依據、能力優弱勢、
個案需求、個案需求與介入策略的關係
:pen:
基線階
段影響受試者行為的各種情境,需詳盡說明
:check:(二)實驗的情境或環境變項
:pen:適切
控制干擾變項
,以建立有效的功能關係
→ 使自變項成為依變項的唯一因子
:pen:
介入情境維持
一致或常態
(實驗的情境需仔細描述)
:check:(三)自變項
:pen:又稱
介入變項
:pencil2:實驗者操弄環境中特定的刺激面項
,試圖發現是否會影響受試者的行為
:pen:其描述
須符合操作型定義
(介入過程需詳盡描述)
:!:始能有效解釋實驗效果,增加未來實驗複製的可能性
:no_entry: 介入程序忠實度
:pencil2:
計算方式
:介入程序忠實度比率
= (正確執行程序的步驟數/步驟總數)*100%
:check:(四)依變項及測量系統
:pen:以操作型定義並量化
:pencil2:EX:頻率、時間長度
:!:依變項的評鑑指標
1.要能選擇適合的
測量向度
2.依變項的選擇需考慮
社會重要性
:pen:又稱
目標行為
:pencil2:接受自變項的處理後,個體產生的變化
:pen:觀察者間一致性(IOA)
→ IOA須達
80%以上
,才具可信度
檢測依變項測量結果的
正確性
及
可信度
:check:(五)基線期
:pen:又稱
基線邏輯
:pencil2:單一受試研究實驗控制的基礎
功能
:作為介入後的對照資料
→ 故介入前基線資料須呈穩定,即
三點穩定
:check:(六)實驗控制(內在效度)
:pencil2:操弄自變項,同時控制干擾變項,並
確實產生可預測的行為改變(依變項)
:check:(七)外在效度
:check:(八)社會效度
:check:(九)報導結果
:red_flag:社會科學研究與單一受試研究
:check: 研究方式
:pencil2: 探討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
研究對象:實驗組&對照組
→ 採隨機分配
→ 每組至少15人
:tada: 單一受試的優點
不需要兩組的實驗對象
不需要對照組,人數的要求可以有效減緩
組間比較的比對資料 → 以前、後測的結果為主
:red_flag:重要內涵元素
:check:基本特性
:!:內在效度
準實驗室研究:以
控制組
的設計,達實驗的內在效度
單一受試研究:以
受試者
本身,作為內在控制
:!:持續測量
依變項需觀察一段時間
→ 以
基線期、處理期
,作為依變項在自變項介入前、後的對照
:!:強調
臨床顯著改變
而非統計上的顯著性,
視覺分析
可有效地展現行為改變的程度
:check:重要元素
:!:目的:建立變項間的
因果
或
功能
關係
:!:內在效度:採
受試者內
的比較方式
:!:外在效度:系統化的
複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