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階級與多元文化教育 (地位團體與階級文化 (有相似的正式教育、家庭出身和職業者,這群人合稱為地位團體。他們常擁有類似的地位特權(居住某處)、地位象徵…
階級與多元文化教育
地位團體與階級文化
有相似的正式教育、家庭出身和職業者,這群人合稱為地位團體。他們常擁有類似的地位特權(居住某處)、地位象徵(擁有名牌)。
韋伯(M.Weber)
以經濟來界定階級,以生活方式來界定地位。
韋伯認為階級的重心是由生產(production)來界定,地位則由消費 (consumption)來界定。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認為階級遊戲的規則,乃是以文化的形式呈現。
所謂「好 / 壞」品味的定義背後,乃是宰制階級的「文化偏好」
布迪厄指出,學校文化也是宰制階級的文化
小結:**
任何社會型態都存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階級,並非兩極化的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而已**
階級、社會階層化與教育的關係
生活機會(life chances):在一個社會體系之中,影響人們的健康、生存與快樂的機會。
階級、社會階層化使得每個人所擁有的生活機會大不相同。
許嘉猷 (1986)指出,白領階級不僅視教育為手段,更重視教育本身的目的;藍領階級則較無法深切體認教育的重要,不善利用教育作為向上流動的階梯。
「社會-經濟」地位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學生無法控制且必然存在的,因此教師應設法除去其不利的影響。
課程的階級偏差:學校課程帶有菁英色彩,極少提及窮人的生活經驗。
例如:家庭作業常以中產階級家庭預設為主的情形,對一位鄉村家庭的孩子要求繳出一份家庭會議的報告。
權力、意識形態與霸權
霸權共識(hegemonic consent):
社會的支配非透過武力,而是經由贏得被統治者的一致共識而達成。
意識形態
:當社會的不平等與階層化被合理化為天經地,我們可斷定有意識形態在這個合理化過程中運作。
共識就是統治者的理念,它深根於大家的內心,成為價值信仰,以致個人與外在社會的關係亦受其形塑。
權力:個人有能力能影響或控制他人的行為或決定。
基本概念
階級
源自馬克思主義
透過人們對生產工具(means of production)的擁有與控制來界定其階級團體歸屬
生產工具也包含勞動力(labor power)
社會階層化
社會成員根據某些特徵或標準,區分排列上下尊卑的等級,形成一個明顯的垂直式階層。
區分標準大致分成以下面向: 財富、權力、聲望
職業聲望通常是最基本且主要的指標
社會流動
水平流動:社會位置平移
垂直流動:社會地位的上升或下降,可分為向上流動與向下流動
代間流動:上下兩代間社會階層的高低
代內流動:個人一生中的社會位置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