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16供應鏈管理 (重要管理議題 (效率式供應鏈與回應式供應鏈 (效率式供應鏈 (推式供應鏈) (藉由存貨和產能快速回應市場需求, 需求:…
CH16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
一連串的供應商、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到客戶的流程;此流程涵蓋產品流、資訊流、整體物流和金流的交換
供應鏈管理(SCM)
定義: 涵蓋上下游產業與協力廠商間的往來,為了確保流程的嚴謹,需制定一套完善的整合計劃
涉及涵蓋
實體物流(physical logistics)
電子資料交換(EDI)
各個廠商和顧客間可以大量運用電腦進行數位化的資料交換
加快資料處理速度、生產力提升、降低文書負荷、實現資訊管理、降低事務性工作提高正確性
配銷需求規劃(DRP)
供應商庫存管理與產銷分配規劃的系統
運用配銷需求規劃來計劃與協調運輸、倉儲、工人、設備與財務等流程
供應鏈網路
分為三大區塊
製造及配銷模組
指工廠收到上游物料,到場內進行組裝及配銷,然後發貨至成品倉庫準備出貨
庫存及配送模組
將成品從成品倉庫送至顧客手上
採購模組
指物料供應商與工廠間的網路
物料供應商→工廠→組裝(配銷)→倉庫→顧客
重要管理議題
長鞭效應 (CH3)
形成原因
預期心理
當鎖定的貨品沒能如期如數取得,廠商會有缺貨的預期心理,進而增加訂購量或縮短訂購頻率
資訊傳遞的速度太慢
供應體系越上游越難掌握消費實際情況,供應商藉由下游顧客的訂單進行生產排程與採購
批次訂貨
訂購後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取得
供應商為了快速回應顧客需求,導致供應商庫存的擠壓及需求放大,而每一階段的供應商因短期內無法取的所需的產品,加速或放大訂購需求,逐漸累積,使最上游的供應商受到壓力最大
取捨效應
為了達成某目標,可能需對其他目標做出選擇
涵蓋
選擇多樣少量 / 少樣多量
在大量生產與客製化間找到平衡
選擇運輸費 / 儲存費用
選擇服務水準 / 庫存成本
高服務水準可隨時滿足消費者需求,但需付出較高的庫存成本
越庫作業(cross-docking)
從不同供應商運來的商品,依客戶不同的需求,在物流中心進行拆箱、分類、合併及系統登載後,依客戶需求進行出貨,所有產品不在進入物流中心的儲存倉庫中
外包作業
最主要理由: 外部企業所提供原料、零件或服務可能相對場內較佳、便宜或更有效率
考量因素
自製與對外採購的成本分析與比較
外包廠商能否提供穩定供給
利用外包因應可能的季節變動
自行製造與對外採購的品質差異
自製與對外採購前置時間的差異
外包商的技術是否穩定提升
供應商夥伴關係
及時採購
強調合作精神多於價格低廉
維繫長期合作的關係:供應商供貨品質、準時交貨愈小批量是重要關鍵因素
賣方 / 供應商管理存貨 (VMI)
下游消費者將銷貨及存貨資訊傳給上游供應商,讓上游供應商得以掌握銷售資料和庫存量,則可作為市場需求預測和庫存補貨的依據
VMI可改善預測準確度、補貨規劃、配銷計劃也可降低庫存量、改善周轉率,進而維持最佳庫存水準
第三方物流(TPL)、第四方物流(FPL)
第三方物流 (合約物流、委外物流)
不參與商品的買賣,僅在物流配送過程中,提供顧客專業的物流服務,向顧客提供整體化、系統化、個別化、資訊化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務
第四方物流 (物流業)
專業在於實體物流的高度整合,像是倉庫、轉運站、物流中心、倉儲設備、專運貨車、資訊整合等,以提供更專業且有效率的物流解決方案為主要營運核心
效率式供應鏈與回應式供應鏈
效率式供應鏈 (推式供應鏈)
藉由存貨和產能快速回應市場需求
需求:
滿足存貨式需求為重
優勢:
為市場預測量提供最低平均成本及最有效率的產出
產品型態:
民生用品、需求穩定的產品
回應式供應鏈 (拉式供應鏈)
依需求變化,協調生產及服務的供給,不僅能減少庫存,並使供應鏈中的廠商及服務供應鏈者效率最大化
需求:
滿足訂單式需求為主
優勢:
為顧客量身訂製
產品型態:
創新性產品(需求不定不穩)、訂單式生產產品、新開發產品
不同產業因產品與市場不同,需以不同型態的供應鏈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