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經濟史 (20世紀 (19世紀後半~20世紀初 不列顛治世~帝國主義期 (重大事件 (1912 巴爾幹戰爭 (俄國南進政策下推行泛斯拉夫主義,協助…
經濟史
20世紀
19世紀後半~20世紀初
不列顛治世~帝國主義期
重大事件
1894-1895 甲午戰爭
日本靠馬關條約取得遼東半島及鉅額賠償金
1895 德、法、俄三國干涉還遼,強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
1899 布爾戰爭
英國打敗布爾人,提出3C政策,將加爾各答、開羅、開普敦納為殖民地
1823 門羅宣言
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申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間相互不干涉(門羅主義)
1899 門戶開放宣言
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對中國發表
1904-1905 日俄戰爭
1912 巴爾幹戰爭
俄國南進政策下推行泛斯拉夫主義,協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拓展勢力
俄國主導巴爾幹同盟(塞爾維亞、黑山、保加利亞、希臘)向俄圖曼帝國宣戰
奧匈帝國以鄂圖曼支配者迎戰
最後由巴爾幹同盟勝利,鄂圖曼帝國失去大半領土
巴爾幹同盟因如何分配戰後領土起糾紛,引起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保加利亞地盤被瓜分轉而投靠原本敵人-德國與奧匈帝國陣營
保加利亞投靠後,德國發起泛日耳曼主義,推行3B政策(柏林、拜占庭、巴格達)
1914塞拉耶佛事件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德、奧匈、義) v.s. 協約國(英、法、俄)
日本趁亂從德國手上搶下赤道以北的南太平洋諸島,以及中國山東省相關權益
美國先以中立不干涉為藉口,出售軍事物資雙雙賣給同盟國與協約國
因德國潛水艇發起無差別攻擊使美國於1917對德國宣戰,翌年德國投降結束一戰
1840-1842 鴉片戰爭
經濟政策
英國:古典經濟學
法國或德國: 重農主義、貿易保護論
近代經濟學
個體經濟學: 發展自邊際效用價值論
社會主義
第二級產業轉型為第三級產業
對於提高生產力及貿易相關知識需求提高促成仕紳階級以及銀行家、證券與保險業者與海運相關業者產生
倫敦金融城的產生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猶太資本最具代表
英國由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銀行
美國崛起
工業革命帶動重工業發展、橫貫鐵路完工
洛克斐勒、JP摩根巨大金融資本登場
東印度公司領頭的股份公司制度在美國開花結果
制定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美國的反壟斷法)
大企業轉入中南美地區尋覓新市場
外交政策
老羅斯福: 巨棒外交
威廉塔虎脫: 美元外交
慫恿投資客將華爾街賺到的大筆資金投資給美國看上的殖民地候補國
帝國主義期
1919~1945
重大事件
1919 凡爾賽條約
1923 關東大地震
1917 俄國革命
1922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成立
1922 墨索里尼發動"羅馬進軍"(暴力政變)
1935 義大利進軍衣索比亞
1933 希特勒內閣成立、納粹德國退出國際聯盟並撕毀"凡爾賽條約"
1938 德國併吞奧地利及捷克部分領土
1939 二戰開始
世界大國狀態
美國黃金20年
保有世界4成工業生產與世上44%資金
世界第一債權國
戰後尋同管道改賣復興物資
為逃避戰火的歐洲移民成為勞動人口
1戰時四處兜售軍需物資給同盟國與協約國
英國
勞工黨開始於政治舞台上活耀
年金制與失業保險制度等社會保障措施日漸充實
保守黨vs自由黨轉變為保守黨vs勞工黨
法國
成為戰場的國土盡數荒廢
因俄國發生革命,貸款收不回來
強佔德國魯爾區
德國
義大利
國土因戰亂荒廢
由俄國傳入社會主義思想,造成勞工與農民頻頻罷工
經濟變化
1920前期 生產過剩 泡沫化開始
各國戰後復興逐漸完成
美國經濟的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到各國消費速度追不上
蘇聯社會主義化,不再是美國客戶
"股價會永遠上漲"的樂觀論點支配了股市
流入股市的投機資金明顯超出實體經濟規模
1929.10.24 道瓊指數創新高後兩個月後市場崩盤
GM股價急跌成為導火線,市場發生大恐慌,華爾街完全無人買進
短短5天候,道瓊指數重挫到2個月前的一半左右
赫伯特.胡佛 自由放任主義
放任主義僅適用於實體經濟發生的衰退局面,無法應付泡沫經濟崩潰
小羅斯福 羅茲福新政
凱因斯經濟學中的"有效需求原理"具體化後的政策
撒錢政策: 景氣衰退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時候,就由政府撒錢,製造出願意花錢的國民。
透過公共事業以及社會保障制度執行
結果: 新政因為政府太早停止撒錢,導致政策實施後復甦的景氣再度停滯
金本位貨幣制度的瓦解
制度本質: 仰賴黃金價值以確保貨幣的價值
兩個不安要素
該國的黃金存量不足
該國經濟衰退,世界各國能否繼續信賴該國的金本位制度
崩壞的契機
美國實施關稅保護,對進口品課以高額關稅
各國為了避免本果產品因高額關稅滯銷,捨棄金本位強迫本國貨幣貶值
區塊經濟成為戰爭導火線
透過共通貨幣,只在本國與殖民地間貿易的排外性體制
富有區與貧困區造成衝突
富有區: 英國、法國、美國,擁有大量殖民地的國家
貧困區: 德國、日本、義大利
貨幣價值混亂,導致世界貿易規模窄縮,成為引爆二戰的主要經濟因素
為了確立貨幣價值,避免價值再度混亂,二戰後世界貨幣體制便由固定匯率制開始發展
美利堅和平
1940年代後半
戰後復興期
1950年代
冷戰時期
1960年代
美元不安期
1970年代
世界經濟不景氣時期
1980年代
IT泡沫期
1990年代
8~19世紀
800~1300年代
封建時期
1096-1270 十字軍東征
加速貨品經濟發展
封建領主與教會沒落,君主權力恢復
1400~1600年代
君主專政期
1541-1603 都鐸王朝
1589-1792 波旁王朝
推廣重金主義發展官僚制度及常備軍
1600~1700年代
市民革命期
推翻重商主義
1641-1649 清教徒革命
1688-1689 光榮革命
1789-1799 法國大革命
1700~1800年代後半
工業革命期
加速階級成型
1733 飛梭
1771 水力紡紗機
1785 蒸汽機
資本主義發展條件
1.商品經濟的發達
2.資本家與勞動者兩種階級的產生
21世紀
全球經融危機
2020年代
衡量反事實推理思維實驗的標準
合理性
相近性
理論性
真實性
分析戰爭原因的三個意象
個人
認知心理學
動機心理學
行為經濟學
心理傳記學
聚焦個人特點(如:個性、生活經歷等)
從人所共有的"人性"去學找解釋問題的答案
國家
國際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