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物理心智圖 (光、電、磁 (光的反射與折射 (干涉&繞射 (干涉 (兩波相遇產生現象, 建設性:增強、破壞性:抵銷), 繞射 (繞過物體的光…
物理心智圖
光、電、磁
電磁感應
法拉第的實驗
電磁感應理論:封閉線圈內磁力改變時,產生感應電流的現象
冷次定律
冷次提出
應電流所產生的感應磁場的趨勢是維持線圈內磁力線總量
亥姆霍茲提出
電磁場的能量守恆定律
應用
電磁爐
原理:內部裝有線圈,通交流電產生感應電流,應電流的熱效應使溫度升高
變壓器
原理:主線圈磁力線數隨交流電變化,副線圈也變化,產生應電流&輸出電壓
主線圈輸入電壓 / 主線圈圈數 = 副線圈輸出電壓 / 副線圈圈數
發電機
原理:線圈在磁場區轉動,通過線圈的磁力線數改變產生應電流
電與磁的統整
馬克士威方程式
電荷產生電場,電力線可以是開方曲線(高斯定律)
磁力線是封閉曲線,也就是說單一磁荷不存在
磁場變化會形成感應電流(法拉第定律)
電場變化&電流都會形稱感應磁場
預測電磁波
隨時間變化的電場也會產生磁場
電磁場與磁場不但能相互感應,還會產生電磁波
電流磁效應
環形線圈&螺線管
環形線圈
線圈內磁場方向垂直環面(四指為電流、拇指為圈內磁場)
線圈內外磁場相反
螺線管:由多個環形線圈組合而成,磁場更強
厄斯特的發現
電流導線會造成鄰近磁針偏轉
電和磁的研究中,安培貢獻最多
光的本質
牛頓 微粒說
可穿過透明物質,遇非透明物質,則被吸收or反射(光的反射現象)
一顆顆很輕的彈性粒子
惠更斯 波動說
楊氏利用雙狹縫裝置,呈現干涉現象,證明了理論
一種波,因波長太短所以要更精細的儀器,才得以觀察干涉&繞射現象
波的簡介
頻率:每單位時間內,通過任意p點次數
週期:波峰&下次波峰通過任意p點的時間間隔
波速 = 波長 / 週期 = 頻率 * 波長 (v = λ / T = fλ)
光的反射與折射
光在傳遞的過程,遇不同介質會產生反射&折射
司乃耳定律
入射角正弦&折射角正弦之比值為一定值
慧更斯原理
波傳遞過程,每一點波前為新點波原會產生球面子波,將所有子波繞起來,形成新的波前
干涉&繞射
干涉
兩波相遇產生現象
建設性:增強、破壞性:抵銷
繞射
繞過物體的光
缺口越大,越不明顯缺口越小,越明顯
量子現象
光電效應
定義:金屬受到光照時,其表面電子吸收光能而脫離金屬的現像(赫茲)
雷納結論
光電子動能與光頻率成正比
單位時間釋出光電子數目會隨光強度變強增加
入射光頻率必須高於底限頻率才會產生光電效應(每個金屬不同)
功函數:電子脫離金屬所需最小能量
光量子假說證明
光的能量是倍數的(不連續)、量子化的
光能量=普朗克常數 * 光頻率 (E=hf)
光由粒子組成,因數目太大,顆粒性不顯著
當一個光子將能量轉移給一個電子時,產生光電效應
光子能量=光電子動能+電子脫離金屬的束縛力(hf=k+電子脫離金屬的束縛力)
應用
光電管
將光轉換成電流裝置,用於電路光控開關
照相用光計
用光電流控制光圈大小
物質波
性質
雙夾縫干涉實驗
亮紋:建設性干涉,機率最高
暗紋:破壞性干涉,機率最低
強度代表粒子在空間出現的機率,又稱機率波
λ = h / mv
證實
電子束與晶體散射實驗(戴維森、湯姆森)
電子雙狹縫干涉實驗
假說:每個粒子運動都會伴隨著一個波(德布羅意)
波粒二象性
波長越長,波動性明顯。波長越短,粒子性明顯。
微觀尺度下須以量子力學描述
波動性、粒子性
干涉與繞射實驗波動性較明顯
光電實驗粒子性較明顯
原子光譜、能階
光譜
將日光經過三稜鏡所產生的彩虹帶
氫原子光譜
發射光譜
高溫氫原子所輻射的光透過稜鏡光譜儀,投射在感光底片上的光譜線(每個原子的光譜線階不同)
吸收光譜
讓白光先通過低溫氫原子氣體在通過光譜儀,投射在感光片上的光譜線
能階
為解釋光譜不連續性,波耳提出的假說
軌道量子化
電子只能在某些特定的軌道上運動
能量量子化
穩定態
電子在某一特定軌道時,部會輻射電磁波
能階
不通軌道的特定能量
藉由能階差所發射的電磁波形成不連續光譜(高到低為發射、低到高為吸收)(吸收與發射會對應相同頻率)
科學態度與方法
科學態度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好奇心、理性、客觀
科學研究方法
天體運行
假說:日心說or地心說
觀察到的現象
太陽日落、日出,每天出沒的位置不同,南北擺動的周期大約一年
結論
科學家追求最簡單、最容易理解、最有普適性的答案
證據
伽利略每天記錄天體運行軌跡、哥白尼 天體運行論、克卜勒 行星三大運動定律、伽利略 自製望遠鏡
支持日心說
實證科學
始祖
伽利略用心提出理論、假說,在實驗,證明自己
始祖激發近代物理學發展
牛頓
牛頓運動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
馬克士威、愛因斯坦、海森堡
讓人類視野增大
國際標準單位
基本單位
秒(s)
公尺(m)
公斤(kg)
克耳文(K)
安培(A)
燭光(cd)
莫耳(mol)
導出單位
速度(m/s)
加速度(m/s^2)
力(N)
壓力(Pa)
功(J)
功率(W)
電荷(C)
電位差(V)
電阻(歐姆)
物質、原子
原子尺度&結構
原子尺度
原子核半徑:10^-15m
質子&中子都由更小的夸克組成
原子半徑:10^-10m
原子結構的發現
原子核
拉賽福把高速運動的正電荷射入金箔發現
夸克
蓋爾曼提出的夸克模型
電子
湯姆森對陰極射線外加垂直電壓而發現
物質的組成
常見的物質是由半徑約10^-10m的原子組成
從原子看物質三態
氣態
分子&分子間的距離遠,電磁力較小,較不受束縛,易膨脹、壓縮
液態
個能力在固體&易體之間
固態
束縛力強,不容易改變相對位置
聲、光、熱、電
布朗運動
證明原子存在的實例
大自然常見的現象,大都來自原子間交互作用
運動學發展&例子
運動學的發展
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第一定律-橢圓軌道定律
行星以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且其中一焦點在太陽上
第二定律-等面積定律
行星離太陽近,速率較大行星離太陽遠,速率較小
同意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相同時間內,掃過相同面積
第三定律-等面積定律
不同行星其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平均軌道半徑的立方成正比
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 = (近日距 + 遠日距)/2 = 行星軌道半長軸長
地球繞太陽的橢圓軌道之平均距離 = 1天文單位
整理第谷的觀察資料所歸納得到的定律
慣性
時間序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物體受力才會動,一旦利消失物體靜止
伽利略以斜坡實驗佐證慣性的定律(物體沒受外力影響,會保持其原來狀態,動者恆動,靜者恆靜)
物體維持原有的運動狀態的特性
日常生活作用力
摩擦力
物體與物體在其接觸面所受阻礙彼此相對滑動的力
物體間的接觸力都來自原子間的電磁力
特性
動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與兩物間正向力成正比,無關接觸面積
正向力
兩接觸物體在接觸面垂直上的互相擠壓之力
兩物接觸面原子互相排斥的電磁力
彈力
彈性物體產生形變時的一股要復原的力 (F = kx)
牛頓運動定律
第二定律-運動定律
物體的運動變化量和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方向相同(F = ma)
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
只要有作用力,就會產生量值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且作用於不同物體上
當受力體&施力體視為一系統,兩力對系統作用稱內力,合力為0
第一定律-慣性定律
除非獸力,物體將維持靜止或等速向前的運動狀態
質量越大,慣性越大質量越小,慣性越小
速度、速率
速度:物體某時距(平均)or某時刻(瞬時)單位時間的 '位移'
速率:物體某時距(平均)or某時刻(瞬時)單位時間的 '路徑長'
加速度
物體某時距(平均)or某時刻(瞬時)的速度變化量
物體移動方向改變就有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