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失落哀傷危機處理 (危機處理者的介入方式 (獲得控制 (情緒, 認知, 行為), 立即性介入 (確保案主安全, 幫助案主抒發情緒、感受), 處置…
失落哀傷危機處理
危機處理者的介入方式
立即性介入
確保案主安全
幫助案主抒發情緒、感受
獲得控制
情緒
認知
行為
評估狀況
處置
基本原則
檢視可行的因應方式
制定計畫
取得案主願意履行的承諾
悲傷初步接觸之實務建議
鼓勵表達情緒
協助做決定
適應新生活方式
轉介
追蹤
名詞解釋
哀傷(grief)
面臨失落的正常反應
個人失去所愛的人事物等失落經驗的內在心理過程
具有個別性、持續時間因人而異
哀傷階段
心理復原歷程(依佛洛伊德的理論)
渴望繼續擁有依附對象
否認失落,不面對現實
不斷回憶記憶中的對象
面對失落痛苦現實
分辨導致失落的原因是否為投射並找回真正的自我
產生現實感
Kubler-Ross
否認
憤怒
討價還價
沮喪
接受
Parkes
麻木
渴念
解組與絕望
重組
Kavanaugh
震驚及否認
解組
不安定的揮發反應
罪惡感
解脫感
失落與寂寞感
重新建立
哀傷任務
Worden(感覺像針對親人死亡)
接受失落的事實
經驗悲傷的痛苦
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環境
在參與新生活中找到一個和逝者永恆的連結(如果針對前情人幹嘛找連結啦!
Neimeyer
承認失落的事實
讓自己願意面對痛苦
修訂自己的認知架構
與失去的人重建關係
重新定位自己
Stoebe&Schut-雙軌擺盪模式
失落導向:情感
復原導向:認知
悲傷者會在接受與逃避間來回擺盪
良好的悲傷調適是讓自己在情感與認知層面有更充裕的空間
失落的類別
Brammer
外在的失落:失業、受術
內在的痛苦:沮喪、抑鬱
轉型狀態:換工作、離婚
Weenolsen
大小:死亡與遺失玩具
原生與衍生:失業與沒自信
實際和威脅:失業與經濟困難
內在與外在:失業與分手(?)
選擇與強迫:選擇當好人與被迫改變自己
直接與間接:離婚與和姻親失聯
Lagrand
預期與意外:自然轉變與毫無防備
具體與象徵:實際人事物與社會層面
最初與次要:原生或衍生的概念
失落程度的不同
個人因素
與逝者的關係
過去的失落經驗
個人特質
社會文化
環境、支持系統、喪親者的社會角色
文化禁忌
社會支持程度
阻礙因素:不可談、社會否認、缺乏社會支持網絡
逝者死亡型態與情境
預期與非預期
自殺或他殺或天災意外
被剝奪的的悲傷/被汙名化的死亡
社會規範→悲傷剝奪:關係不被認可、失戀事件不被認可、悲傷者被排除、死亡形式不被認可、個體表達悲傷的方式不被支持
汙名化→強化情緒反應、矛盾情感、同時發生危機、去除促進哀傷的因素、降低社會支持的獲得
DSM-5角度看悲傷
悲傷者的反應
情緒:空虛、失落
持續時間:數天到數週
悲傷情緒起伏和想到逝者有關
情緒表現模式:起起落落(pangs if grief)
可伴隨正向情緒或幽默
事件特徵:和死者有關的回憶或事情
不會否定自我價值
自責原因:愧對死者或沒有及時說些什麼
想到死亡議題時:想和逝者一起走
鬱症發作
情緒:持緒憂鬱、無法體會快樂或愉悅
持續時間:不一定
無特定的思緒或心事(preoccupations)
情緒表現模式:持續許久的憂鬱
普遍感受不快樂與痛苦
事件特徵:自我挑剔與極度悲觀
覺得自己毫無價值,討厭自己
想到死亡議題時:自覺毫無價值或無法處理憂鬱之苦
非正式診斷準則:持續性複雜哀慟障礙症
經驗到與其親密關係中某人的死亡
成人一項至少持續12個月、孩童6個月
持續想念死者
過分專注於死者
過分專注死亡的情境
回應此死亡有強烈悲傷與情感疼痛
社交/認同瓦解:成人一項至少持續12個月、孩童6個月
期望死去已與死者在一起
難以相信他人
感覺孤獨及和他人分離
人生無意義或空虛或相信沒有死者、自己沒有功能
困惑自己的人生角色、減少自我認同感
難以或不願意追求興趣、規劃未來
臨床顯著痛苦、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減損
哀度反應與文化、宗教、年齡標準不一致
悲傷反應
Worden 正常悲傷反應
感覺
悲哀:最常有的感覺、未引發同情與包護、暫時停止競爭行為法則的情況、刻意掩蓋哀傷會適得其反
憤怒:帶有挫折感、退縮、無助與焦慮;憤怒的責備他人、要為某人的死亡負責;若轉向苛責自己會有極度沮喪或自殺的行為
解脫感:可能是正向的感覺
愧疚與自責:通常是非理性的;從確實做了什麼減輕罪惡感
焦慮:擔心自己不能獨立照顧自己;對自己死亡的焦慮
麻木:為避免情緒氾濫的自我保護機制
孤獨感:社交孤獨、情緒孤獨
認知
不相信:無法承認事實
困惑
感到逝者仍然存在
生理感官知覺
行為
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
其他
Worden-困難哀傷
慢性化
過度延長悲傷反應,可能到十年之類的
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而且當事人會自認為還沒走過悲傷
延宕
在失落發生時沒有足夠情緒反應導致日後在面對相同情境時容易被勾起
失落時若缺乏社會支持便會造成此種反應
誇大
過度反應→影響生活→不適應行為
通常能意識到自己經驗到的症狀和行為與失落有關→會尋求治療
偽裝
否認自己的不適應行為和失落有關
表現形式
生理症狀:身心症或與試者相同的生理症狀
不適應行為:無法解釋的沮喪、失控情緒、行為或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