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九章:課程評鑑 (三、類型 (測驗本位評鑑 (透過有正式答案的問題蒐集個人成就資料, 需有標準化的意涵, 可由學校建立目標、測驗專家進行題目編擬,…
第九章:課程評鑑
三、類型
測驗本位評鑑
透過有正式答案的問題蒐集個人成就資料
需有標準化的意涵
可由學校建立目標、測驗專家進行題目編擬,題目需符合學生應有的目標表現
測驗結果:安置測驗、診斷測驗 判斷依據:常模參照、標準參照
統整評鑑:經驗取向
借用並統整
各學派理念
與觀點
進行資料蒐集
特色
合作實施
師生共同分享、了解學生表現
動態課程
尋求學生自我發展與改進的歷程
學生自我控制
學生可利用評鑑自我改善
脈絡情境
重視學校環境細節,是否可運用到社會
成長導向
了解課程與方法是否促進學生成長
非正式
較測驗本位不正式,因情境而異較有彈性,強調教師自然的觀察
彈性與行動導向
同時考慮短期與長期的目標,且目標是動態可以改變的。評鑑也要有彈性
歷程本位評鑑又稱內在評鑑
先在因素
考慮先前已存在的情境條件,有助判斷某課程的宣稱是否得到支持
交流因素
強調學校教學的互動
蒐集教師、行政人員 、學生、家長、教材等資料,用來解釋某種課程特定結果發生或不發生的原因,以及因應措施
與目標本位評鑑、結果本位評鑑有互補作用
課程設計者與實施者的互動
批判本位
甘美思三階段
提出問題
以一架構整理不同而衝突的理論觀點
行動階段,經討論後
達成共識
,並確定方向和步驟
保守心態的課程忽略社會結構層面的問題
參與者有控制權和發言權
結果本位評鑑
針對結果去了解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以及過程中是否有對某一內容的偏見
缺點:精熟、普通、待加強等評語過於狹隘
真實評鑑
形式
表演
作品集
紙筆工作
在真實任務中蒐集資料
提供真實機會讓學生利用知識
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鑑
形成性:課程形成的過程中進行評鑑以便改進
評鑑者為課程設計一員
總結性:課程草案定型後,用來判斷課程的效果與價值
評鑑者非課程設計一員
交流評鑑
強調評鑑者與課程設計者的互動,評鑑者可提供課程設計者課程方案或實驗室用過程的資料
教師可以是設計者也可以是評鑑者
目標本位評鑑-測定目標實現了多少
缺點:忽略教室生活的豐富意義更壓抑教學自主性
1.確定起點再將目標細分次為具體目標 2.蒐集學生表現資料(兩次以上評估之間)3.將目標與結果做比較
四、模式
背景-投入-過程-產出模式課本338頁 PPT28頁
CIPP模式: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資料
對辯式模式課本340頁 PPT31頁
又稱司法式評鑑,將評鑑雙方命為原告與被告,呈現不同主張,真理越辯越明
外貌模式課本336頁 PPT26頁
結合歷程本位評鑑與結果本位評鑑
認可模式PPT32頁
受評學校先自評(自己辦評鑑並自己找專家)在做複評(上司來評鑑)
差距模式課本334頁 PPT23頁
與其他相似的方案做比較
教育鑑賞與批評模式 PPT33頁
感知和鑑賞受評對象之特質與品質
泰勒評鑑 課本332頁 PPT22頁
通則
有流程
有結果
有比較
可做決定-優、劣、待加強
不一定要有完成的課程才能評鑑
二、步驟 306頁以泰勒為例
界定目標
指出情境
檢查工具
選擇工具
試用評鑑情境
決定評鑑用語與單位
記錄情境行為
決定三規準
決定評定等第或總結要敘述方法的客觀性、信度和效度
一、基本概念
重點
評鑑是價值或優點的判斷
可包含對現象質和量的描述
為了做決定
教育方案方案與實際結果之間比較的一種方法
是種價值引導,促成課程改革並提升品質
成就表現和特定目標間的符合程度
一種測量或測驗;專業人員的判斷
政治活動
:檢視課程的效率及課程管理,理解評鑑所涉及的道德及美學含意,並探討何人會從評鑑獲益
發展
由考試、測驗擴大為評鑑
從資料的記憶轉變成認知、情意與技能之行為
由行為目標轉變成教育結果
由學習成就擴大為學習活動的評估
範圍
內容範圍
學習經驗
目標
內容大綱
具體結果
實施範圍階段
實施-方案中每一個實施情境
考核-實際運作結果以及學生成效
計畫-規劃新課程時
追蹤-數年後的追蹤
目的
做資料蒐集為未來的課程目標、編制、結構等等做依據
有助學生
診斷、教學回饋、安置、升級、授證、選擇決定
有助課程決定
學生、家長及教育人員心理保障
讓大眾了解學校方案的價值
功能
課程修訂
修改缺點或問題
課程比較
比較課程方案內容、過程與結果
缺點診斷
尋找課程困難之處與問題
課程方案抉擇
判斷課程優劣
需求評估
調查社會及學生需求
確定目標達成的程度
比較目標與實施結果
績效判斷
回顧課程實際情形並評估其績效
五、價值取向
行為科技理論-透過學生行為表現為依據
學科知識-學科結構的學術重要性
學生經驗-引發學生好奇心、成長動力、學習能力
教育歷程-對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
社會傳統-傳統社會價值與倫理道德意涵
二、標準-要做好評鑑工作的標準
可行的標準-要可行
實際、審慎,且考量政治因素和合乎成本效益的經濟節省
正當的標準
合法合倫理,要適當尊重受評對象福祉及受評鑑結果影響者的福祉
效用的規準-要有效
有助於評鑑使用對象的實際需要,不只提供優缺點還能給與改進的方向
對評鑑人員的信賴
精確的標準
能傳達或呈現受評對象的特徵等這類專門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