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台灣音樂導論 W11歌仔戲 (歷史 (時間演進 (1920 (增加對白 (其他漢族身段、服飾), 複雜鑼鼓點), 原 (歌舞小戲 (演出者少…
台灣音樂導論
W11歌仔戲
歷史
歌
仔
歌的「縮小型」
歌仔戲
1900年左右
宜蘭的「歌仔」發展
廟會的戶外演出
行進
歌仔陣
固定點
落地掃
戲台
本地歌仔、老歌仔
時間演進
原
歌舞小戲
演出者少
故事簡單
1920
增加
對白
其他漢族身段、服飾
複雜
鑼鼓點
1925
內台歌仔戲
福州戲班
發展完備
日治時期
唱片公司
洋樂伴奏
胡撇仔戲
o-pe-ra-hi
1937
皇民化運動
日式
劍俠劇
風格
chanbara
和服、武士刀
新興媒體
1955
歌仔戲電影
1966
電視歌仔戲
1954
廣播歌仔戲
現代劇場化
1981
楊麗花<魚孃>
1991
河洛歌仔戲<曲判記>
概說
唯一
漢人傳統表演藝術
吸收其他劇種
回傳閩南
漳州
薌劇
歷史
約一百年
語言
閩南語、本嗓
不用小嗓
特色
女扮男裝
唱腔源流
加入其他劇種的唱腔
亂彈、梨園、京劇
唸歌
<七字調>、<大調>、<雜念仔>
<哭腔>
Grassroot V.S. High culture
活戲
即興創作
無劇本
靠
腹內
預先編寫
知識分子、劇作家
固定旋律、器樂伴奏
爭議
是否需要精緻化?
觀眾需要接收什麼?
角色行當
最早
三小
小生、小但、小丑
仿其他劇種
旦
苦旦、副旦、武旦、老旦
丑
三花、彩旦
生
小生、副生、武生
淨
大花、二花
器樂伴奏
後場
文場
右
管弦樂器
武場
左
敲擊樂器
鼓師帶領
例: 北管
漢人戲曲
板腔體
京劇、歌仔戲
唱腔基本單位
上下句
依字行腔
節奏和旋律變化
衍生
各式板式
齊言體
五、七、十言
句數不限
曲牌體
崑曲
唱腔基本單位
曲牌
舊曲填新詞
依聲填詞
長短句
句數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