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人本主義心理學 (马斯洛需求層次理 WechatIMG1 論 (社交(愛與歸屬)需要 (社交需要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要。),…
人本主義心理學
马斯洛需求層次理
論
社交(愛與歸屬)需要
社交需要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要。
受尊重的需要(esteem)
尊重需要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s)
安全需要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要。
自我成就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缺乏客觀的數據支持,因此馬斯洛在自我實現需要這一層級結論不應該被科學界無條件的接受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一個人在飢餓時不會對其他任何事物感興趣,他的主要動力是得到食物。
人本心理治療學派
提出「學生為教育中心」之理念
1.開放教育:以學生為核心,教師為協助者
2.美國2002年教育政策:「沒有落後孩子(NCLB Act)」
(2)賦予地方更大的彈性和控制權力
(3)擴充家長的教育選擇權
(1)加強對教育成果擔負的責任
(4)重視採行經研究證實有效的教學方法。
羅傑斯則為人本心理治療學派(心理學第三勢力)之創始人
羅傑斯發明了一個性格的理論,叫做「自我的理論」(self theory),這個理論假設每一個人都有改變的能力,而且每一個人都有某程度上的自由,可以自我指導和成長。
全人的教育觀念
對體驗的開放
世界中,他人的感覺及體驗,能有精準的感知能力。
存在性的生命:活在當下,而非活在過去、或活在未來。
有機的信任:他人的想法和感覺,信任其為真。並且,別把別人的感覺或想法視為理所當然。(其含義為,每個感覺或想法皆其來有自。想法或感覺信其為真,但應追索其思考及感受之脈絡)
體驗性的自由:到個體的自由,並對個人的行動負責。
創造力:世界的完全參與,包括對他人生活的貢獻。
起源
發源地:美國
代表人物由亞伯拉罕·馬斯洛創立,以卡爾·羅哲斯為代表
時間:20世紀50.60年代
教育上的涵義
教師與學生家長需要良好配合,才能滿足學生們的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滿足後,會相繼出現成長需求,從而求知向善以追求自我實現
個體給予良好的環境,使得各種需求滿足後,個體才會實現完美境界
與其他學派的不同
行為主義
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可以被觀察和直接測量的行為,反對研究沒有科學根據的意識
代表人物約翰·華生
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
以系統方法理解人類和動物行為,並假設所有行為的產生皆是由環境中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
精神分析學(英文:Psychoanalysis)
神經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創立的一門學科
主要理論
潛意識
心理結構
本我、自我與超我
伊底帕斯情結(戀母情結)
創傷理論
性心理發展(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防衛機制
移情、反移情
力比多說與人類本能論
夢的解析
目前,以拉岡為系統的世界性精神分析學組織是世界精神分析學會 (WAP),會員以南美及非英語國家為主。
是於19世紀末期由奧地利
性质
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對立兩大勢力
行為主義心理學:刺激與反應
精神分析心理學:人之本能
反對前述理論的第三勢力
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人有自己的需求與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