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7青少年與青少年自我認定 (影響青少年自我認定發展之因素 (認知發展因素 (後設認知, 考驗假設, 自我內省, 形成假設, 批判能力, 推理,…
Ch7青少年與青少年自我認定
影響青少年自我認定發展之因素
家庭因素
青少年之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
分離---個體化
自我分化與自我認定之關係
自我分化高
自信、獨立
自我認定
個體化/一體化
一體化
與家人關係疏遠
無法肯定認定之自我
個體化
失去真正自我
與家人界限不清
青少年自我分化與父母自我分化
協助青少年自我認定發展之管道
提高青少念自律、信任、自動自發、勤勉
從自律能力著手
改變父母自我分化水準
父母自我分化水準
子女第一次自我分化
1.子女在自律、信任..各方面自我發展
2.子女分化水準
子女第二次自我分化
青少年之自我認定
1 more item...
認知發展因素
後設認知
考驗假設
自我內省
形成假設
批判能力
推理
邏輯思考
年齡因素
形式運思期
自我認定
年齡
性別與社會因素
女性
自我分化低
一體化
依賴
男性
獨立
個體化
個體化
同儕因素
同儕
自我認定水準
青少年之自我發展認定
真正自我與自我認定發展
了解自我+真正自我
自我是多層面組織,但建構組織可能會遇到
自我特質彼此間不一定相容
自我特質不一定真實存在
自我不一致理論
他人
真實我
他人認定的真實樣子
應該我
他人認為應該的樣子
理想我
他人期望的樣子
自我
理想我
自己期望的樣子
真實我
自己認定的樣子
應該我
自己認為應該的樣子
自我認定
認定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經驗探索和他人回饋
透過複雜的選擇和形式運思能力統整
也有可能重新認定自我
青少年自我認定發展之歷程
青少年之分離—個體化
分離—個體化
1st : 0~3 years old
2nd:青少年時期—自我認定:擺脫家庭依賴,探索真正自我
心理分離
態度獨立
情緒獨立
功能獨立
衝突獨立
心理社會理論與青少年自我認定發展
心理社會理論
八個階段:發展任務及危機
自我力量:本能、天生之內的力量
八種自我力量分屬不同階段,克服危機方可凸顯
基本信任與不信任感
有安全型依附關係,再塑造出信任感
共生階段»分離個體化
跟被照顧者關係中斷,對孩子具傷害力
現今社會夫妻衝突普遍,易引發分離焦慮或分離創傷
自我力量:希望與退縮
自律與羞恥懷疑
過於嚴格,癱瘓意志,強化強迫
自我力量:意志與強迫
獨立判斷與抉擇
自動自發與罪惡感
生理發展更成熟
較佳的語言能力
擴展想像空間
自動自發太過將侵害他人,衝突於罪惡感中
自我力量:決心與抑制
勤勉與自卑
有自律能力
自動自發並對學習積極
對自我換環境有信心
學習方面的教導
自我力量:勝任與惰性
自我認定與認定混淆
反之,自我認定混淆
自我力量:忠誠與角色排斥
有勇氣選擇並承諾實現
親密與疏離
焦慮或逃避型依附者會投入過多情緒,使兩者關係不平等
自我力量:愛與排外
安全型依附者有足夠安全感,並能坦誠情緒
生產與停滯
生產也可以指貢獻自己,為他人謀福利
自我力量:照顧與拒絕
生育下一代,經驗傳承,擴大愛
自我統整和絕望
能否被統整,取決於當事人,而統整後的達觀即為智慧
自我力量:智慧與藐視
肯定與接納生命歷程的人事物,認清自己該為自己生命負責
青少年自我認定發展與輔導
青少年認定危機與輔導
Erikson心理社會理論認為:青少年認定危機處理有賴於解決七個發展危機
克服認定危機
建立自我認定
處理七個發展危機
缺乏階段發展特質
(基本信任、自律、自動自發、勤勉等特質)
失去自我力量
(希望、意志、決心、勝任等)
造成七大危機
職業意願與工作懈怠
工作或學業的動機薄弱、無力,因為
1.不是沒有潛力而是沒有動力
2.不了解自我與社會狀況,訂下太高的標準
3.所選擇的活動不符合自己的特質
無法發揮能力
在扮演學業或工作上角色時,能勤奮努力,探索自我能力、人格、興趣、價值觀等,進而形成明確生涯或職業方向,並努力投入
過去發展階段受阻礙
性別分化與性別混淆
例如多一種男/女性特質就懷疑自己是男/女性,無法認定自己是男性女性
自我認識不清,自我肯定不足,發展階段受阻
過度重視性別化特質與性別關係
缺乏機會認識自我,無法肯定自我
過度執著於自己為男性/女性
清楚感覺到自我的男性/女性化特質,認定自己是男性/女性,並珍愛自我認定之性別
角色試驗與角色固著
不敢嘗試,固著熟悉角色,不易建立自我認定
有可能建立錯誤的自我認定
例如去打工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班上幹部
階段發展受到妨礙,失去自我力量,畫地自限
了解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親身體驗,在分析比對後出現清楚的自我圖像,此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認定
主從分際與權威混淆
青少年前多為服從與依賴,青少年後又該獨當一面
抓不到平衡點讓青少年不知何去何從
分不清不同情境該扮演何種角色
發展階段受阻,失去自我力量,侷限自我
能依照情境,扮演領導或服從者,例如兒童VS父母師長
自我確認與自我意識
階段發展受阻礙,失去自我力量
擔心他人評價,過度注意自我缺點,自我探索受限,妨礙自我認定
能統整自我與他人意見,不受限他人看法,反而用來確認自我與擴展自我,具有自信與自我信賴
意識信念成形或混淆
抉擇時有依據,生活方向與目標也有指引
沒有清楚意識信念,盲從,生活沒目標,得過且過,衝突,徬徨
過去經驗+現在處境+未來理想=形成人生哲學、理想意識形態、宗教信仰
發展階段受到阻礙
時間透視與時間混淆
青少年沉溺於兒童期的逍遙自在,拒絕面對自己是青少年
看不清過去現在未來的關聯,坐而言但不起而行
有了三個時間的概念,青少年才能了解生命有限時間珍貴,體認到有夢想才有未來,有計畫才能實現夢想
階段發展受限,失去自我力量,而陷入時間混淆
過去現在未來持續變換,人要與時俱進,反省過去,把握現在,規劃未來
青少年階段前的各階段如果發展不順利會導致自我認定發展。
針對青少年輔導,先了解那些危機顯著,提供適當處理
從階段發展切入
階段發展
完成各階段發展任務
自律
培養技能或特質,提高青少年自律能力
例如情緒調適技能,抗拒誘惑,問題解決,時間管理
以基本信任為基礎
自動自發
喪失原因是因為有罪惡感及懲罰
要讓自動自發與愉悅、成功連結
是指主動、進取、率先之能力
基礎為基本信任及自律
基本信任
建立基本信任感
包容、支持、肯定、鼓勵都可以培養信任感
無條件積極關愛態度
勤勉
讀書策略、考試技巧、面對壓力技巧等
提高勤勉意願,增加成功經驗,降低自卑感
前三項有了良好基礎,再對學習上進行輔導
提高經驗廣度及深度
廣度
經驗廣度:鼓勵參與活動,扮演不同角色,提高自我探索機會
深度
經驗深度:讓青少年進一步思考經驗與自我發展的關連,而不是只看娛樂層面或物質回報
青少年不同認定狀態與輔導
輔導青少年自我認定發展時,要先了解他們的狀況
Bilsker、Schiedel、Marcia根據探索與承諾兩個指標可分為四種
未定型
對自我抉擇無法給予肯定與承諾
還在自我探索中,自我認定還在建立中
變異性大、猶豫不決、焦慮
創造力強、內省力高
輔導時先緩和焦慮
提供更多自我與環境資訊(例各行各業資訊),凸顯未來降低徬徨
適當給予鼓勵與支持
學習情緒調適、決策技巧
迷失型
易受到同儕影響、順從權威、退縮
逃避發展任務、探索自我,抱持無所謂態度,最不好的一種
定向型
已建立自我認定,未來方向明確
成熟、焦慮低、自尊高、抗壓強、高成就動機、接納自己
早閉型
自我認定未必正確
以父母為中心、遵循傳統價值觀、固執、防衛性高、需別人贊同
未經過自我探索,依循他人期望決定生涯方向
輔導時需先突破其防衛,建立獨立思考能力,鼓勵自我探索
建立正確自我認定,培養重要技能
青少年自我分化與輔導
Allision與 Sabatelli認為青少年若個體化不足,自我認定發展會受到影響
處理青少年自我分化問題(例如親子關係)有助於自我認定發展
Anderson與 Fleming認為青少年親子關係混淆及涉入三角關係會影響自我認定發展
自律(一種自我管理與獨立狀態)
原始自律:對抗本能力量之行為
次級自律:將原始自律轉化為更有建設性之行為
自我認定(選擇、整合)
重新被接納之自我
轉化後之父母特質
新發現之自我
其他來源之特質
被排斥之自我
未被發現之自我
自我特質(組織)
青少年不同認定狀態與輔導
認定狀態可能隨年齡與經驗增長而轉變
或定向型因為有了新的經驗而變未定型
例如未定型因為經驗增加而變定向型
子女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