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政治學ch15民意、投票行為與政治參與 (15.1民意的意義、來源與效果 (一、民意的意義 ((一)民意如流水, (二)民意具有組織性,…
政治學ch15民意、投票行為與政治參與
15.1民意的意義、來源與效果
一、民意的意義
(一)民意如流水
(二)民意具有組織性
(三)民意具有方向
(四)民意具有強度
(五)民意分布具有不同類型
專有名詞:
民意
政黨認同
抽樣
二、民意的來源
(一)民意的成因
1.個人背景
2.價值觀
3.利害關係
4.媒體報導
(二)民意調查
焦點團體座談屬質性研究。
1.民意調查的類型
(1)面對面訪問
(2)電話訪問
(3)郵寄問卷
(4)網路調查
2.民意調查的抽樣
機率抽樣
非機率抽樣
三、民意的效果
(一)選戰攻防武器
棄保效應或策略性投票。
(二)影響公共政策
15.3投票行為的成因
一、社會學途徑
選民背景與人際網路對於投票行為的解釋。社經地位、宗教、居住地三個社會結構因素。
二、社會心理學途徑
政黨認同、候選人因素,選民政治議題立場對選民投票行為的解釋。
因果漏斗模型。
三、理性抉擇途徑
回溯性投票、前瞻性投票、策略性投票。
專有名詞:
社會學途徑
社會心理學途徑
前瞻性投票
回朔性投票
15.5政治參與的意義與成因
專有名詞:
政治參與
一、政治參與的意義
非正統、不合法、非慣性、抗議性。
正統的、非正統的。
慣常性參與、非慣常性參與。
二、政治參與的成因
(一)個人因素
1.性別
2.教育
3.工作狀態與健康
4.生涯轉變
(二)心理因素
1.社會資本
2.政治效能感
(三)結構因素
15.4重要選舉結果在台灣
一、總統選舉
二、立法委員選舉
15.6政治參與在台灣
一、投票率
反映民眾慣常性政治參與情況。
二、重大政治參與活動
(一)紅杉軍運動
(二)太陽花學運
曾經參與過的大學生超過三成。
15.2民意趨勢在台灣
主要表現在政黨偏好與統獨立場。
15.7結語
前言
政治學ch17網路民主與新媒體政治
17.1網路的興盛與衝擊
一、網路的快速發展
網路使用率的提高,將取代電視的普及。
二、網路對於政治的影響
第五權的形成。
透過社群媒體,表達訴求,召集。對政府施壓。
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
政治動員。
洪仲丘事件,白衫軍運動。
太陽花學運。
網路上的聲浪也影響媒體選擇方向。
專有名詞:
第四權
守門員
利益表達
利益匯集
政治動員
群眾募資網站
17.3網路政治的特性
一、篩選機制形成的「同溫層」
篩選機制形成同溫層。
二、易造成極端化的匿名性
匿名話雖可以沒有身分預設的影響。但也因此各種宣洩的出現。形成團體極化問題。
三、傳播便利的爆發性
便利性形成如神力般的功效。但在特殊時刻過去後,就變為軟弱無力。
前言
專有名詞:
社群媒體
17.2電子化政治、競選與線上會議
資訊公開、透明化的功用。
電子化政府,物聯網、大數據。
亦可能公權力濫用,隱私侵害。美國稜鏡計畫,史諾登維基解密。
競選的利用。
民用的利用。
網路破除威權國家中的多數無知。
專有名詞:
物聯網
大數據
17.4結語
網路是近年來形成的影響,因此尚未能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