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乙24號趙國陞
水力發電
發電流程
水力發電的種類
介紹
優缺點
水力發電是運用水的勢能轉換成電能的發電方式,其原理是利用水位的落差(勢能)在重力作用下流動(動能),例如從河流或水庫等高位水源引水流至較低位處,流的水流推動輪機使之旋轉,帶動發電機發電。高位的水來自太陽熱力而蒸發的低位的水份,因此可以視為間接地使用太陽能。由於技術成熟,是目前人類社會應用最廣泛的可再生能源。
以大壩儲水發電所造成的問題慢慢地被發現。這種發電方式造成的問題包括大壩造成的環境會產生強烈的溫室氣體甲烷,而大壩對原有環境的破壞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轉的,但發電功能的壽命卻是有限。
慣常水力發電的流程為:河川的水經由攔水設施攫取後,經過壓力隧道、壓力鋼管等水路設施送至電廠,當機組須運轉發電時,打開主閥,後開啟導翼使水衝擊水輪機,水輪機轉動後帶動發電機旋轉,發電機加入勵磁後,發電機建立電壓,並於斷路器投入後開始將電力送至電力系統。如果要調整發電機組的出力,可以調整導翼的開度增減水量來達成,發電後的水經由尾水路回到河道,供給下游的用水使用。
慣常式水力發電
調整池式水力發電
川流式水力發電
水庫式水力發電
水庫式水力發電,又稱堤壩式水力發電。是以堤壩儲水形成水庫,其最大輸出功率由水庫容積及出水位置與水面高度差距決定。此高度差稱為揚程又叫落差或水頭,而水的勢能與揚程成正比。
川流式水力發電,又稱引水式水力發電或徑流式水力發電。川流式水力發電站的堤壩相當小,有的甚至沒有堤壩。流經的水若不用作發電就會即時流走。在美國,這種方式的電站產能相當該國耗電量的13.7%(2011年計)。
調整池式水力發電是界於水庫式水力發電及川流式水力發電之間的發電方式,和水庫式水力發電一様會興建攔水壩,形成的湖泊稱為調整池,但調整池只容納一天的水量,因此規模比一般水庫要小。
潮汐發電
潮汐發電是以因潮汐引致的海洋水位升降發電。一般都會建水庫儲內發電,但也有直接利用潮汐產生的水流發電。全球適合潮汐發電的地方並不多,英國有八處地適合,估計其潛能促以滿足該國20%的電力需求。
抽水蓄能式水力發電
抽水蓄能式水力發電,是一種儲能方式,但並不是能量來源。 當電力需求低時,多出的電力產能繼續發電,推動電泵將水泵至高位儲存,到電力需求高時,便以高位的水作發電之用。此法可以改善發電機組的使用率,在商業上非常重要。
優點
缺點
發電時無污染物排放
可按需供電
營運成本低及穩定
發電以外的其他用途
發電以外的其他用途
破壞生態環境
能源依賴水流
投資巨大
位置受限
壽命有限
水壩的其他影響
人口遷移
減少灌溉用水 — 可作大型水庫增大水面表面面積,增加了水的蒸發量,也就減少了下流河水的總量,實質性地減少了可用作灌溉用水。
誘發地震 — 儲水量大及深的水庫會產生巨大壓力,這壓力會改變原有的地殼受力情況而導致地震[12],歷史上第一次水庫誘發地震在阿爾及利亞於1932年發生,[13]時至今日,有證據證明有最小70次地震與水庫有關。[14]1963年,義大利的一次水庫誘發的地震中有2600人死亡。
未來趨勢
因發電站具有地域分佈較寬、運行設備較多等特點,如果沒有綜合自動化系統,而是依靠傳統的人工操作控制,難以滿足市場競爭需要,因此水電站自動化監控系統成為重要環節,監控系統與發電廠發電設備同步投入,建成後可以達到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加上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國際社會已達成共識,擴大節能減排力度也是未來趨勢之一。
水電站分類
按照水源性質,一般為慣常水電站,即利用天然河流、湖泊等水源發電,其次為抽水蓄能電站,與慣常水力電站不同,水流是雙方向,設有上池及下池,白天發電流程與慣常水力電站相同,於夜間電力系統離峰時段,利用原有的發電機當作馬達運轉,帶動水輪機將下池的水抽到上池,如此循環利用,原則上發電後的水並不會排掉,而最後是潮汐電站,即利用海潮漲落所形成的潮汐能發電。
水輸出功率
若總落差的高度為H 公尺,流量為每秒Q 立方公尺的水,
功率如用瓩 (kW) 為單位表示時,水輸出的功率就是 P =9.8ηQH (kW),式中的η為整體效率。
以實例說明:有一發電廠總落差為100 公尺,其流量為每 秒10 立方公尺,則其理論上所能產生之輸出功率即為:
P = 9.8×0.9×10×100= 8,820 (kW)
原理
水力發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位落差,配合水輪發 電機產生電力。利用水的位能轉為水輪的機械能, 再以機械能推動發電機,而得到電力.
心得:
做完這次心智圖後,我學到了更多有關水力發電的種類及相關知識,也知道很多水力發電優缺點,以及會對環境造成多少的傷害,還有水力發電的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