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田曉菲:〈從經國大業到喫時下飯: 文選、文話、文運〉▲王充《論衡》:「出口為言,集扎為文」 (講者、講綱 (內容 (選本 (selection…
田曉菲:〈從經國大業到喫時下飯: 文選、文話、文運〉▲王充《論衡》:「出口為言,集扎為文」
講者、講綱
議題多元:每年都有新書新研究方向
聚焦在6(六朝)~13世紀(南宋),跨度到元代早期2個作品
大跨度
大趨勢、大轉變
綜觀
正在進行的研究芳下
引文
曹丕(魏文帝):「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朱熹(朱文公):「文只如喫時下飯耳。」
是評價下降,還是取得更廣闊的維度?
內容
選本
selection
現實需求:信息管理
編選者推銷文學品味
不討論《詩經》、《楚辭》
《詩經》選本說的前提:承認3000→30
《詩經》的文學性質需要歷史化
楚辭至多算總集
writing
「文」的價值
影響現代「文學」的定義
文在生活中的定位/價值
本旨
排除/排他
ex蕭統〈文選序〉
排除哪種"種類"的文本,不是特指個別篇目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孝敬之准式,人倫之師友,豈可重以〈去聲〉芟〈音衫〉夷,加之剪截?
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爲宗,不以能文爲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諸。
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下快反〉,辨士之端,冰釋泉湧,金相玉振,所謂坐狙〈七余〉丘,議稷下,仲連之卻秦軍,食〈音異〉其〈音饑〉之下齊國,留侯之發八難,曲逆之吐六奇,蓋乃事美一時,語流千載,概〈古害〉見墳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雖傳之簡牘,而事異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
至於記事之史,擊年之書,所以襃貶是非,紀別〈入聲〉異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贊論〈去聲〉之綜〈作宋〉緝〈此立〉辭采,序述之錯比〈避〉文華,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排除經史子
結合當時目錄學知識
四庫分類幾乎已經確定
《隋書》〈經籍志〉
以「集部」自居
論點: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看似有傳承性/穩定,實際上變動非常大
四部分類看似影響大,但內涵不斷改變
難以討論:怎麼討論不選啥
總結
「文」的領域不斷擴大
疆域的破裂
從傳統「集」部發散到各領域(道之外)
理學家的「文」
實用性
朱熹:「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喫飯時下飯耳。」
典範的轉移
西方漢學開始反省黑格爾認為中國文化傳統是靜止型的
強調傳承、延續當中,中國古典也是不同的變動
*注意詩歌現象:不會有《詩話》拿《詩經》作範本,但在文的方面,作古文會拿《左傳》《史記》當範本
總論
各時期特色
公元十二、十三世紀
「文學」的重新定義
「文」的範圍的擴大
公元8世紀 :
地方性選本
宮廷文化的轉變/轉移
編者有意識操作
有意識對抗宮廷/朝廷文風
關心體裁:詩歌
唐人選唐詩
散文、無韻之文特少→散文選本少見
無特定文集:碑集、設論集、詔集、薦文集、國朝哀冊文
、類表、唐名臣奏
見史書〈藝文志〉、〈經籍志〉
難以判斷的佚書類型:雜文、名文集
柳宗直《西漢文類》,有柳宗元序
漢書抄:非自己編,從《漢書》擷取進來
編選當代人作品:唐代
地方與都城、中央與邊陲的衝突
ex《國秀集》vs《《河嶽英靈集》
有意識表達時人的價值觀、對文學的看法
有意識推廣自己的審美觀
文本之間的衝突性
時代背景:盛唐→中唐,安史之亂
公元五世紀~六世紀
從古到今來選
《文選》、《玉台新詠》
各時期文選舉例
公元五世紀~六世紀
蕭統《文選》
公元八世紀
芮挺章《國秀集》,樓穎重新編輯/刊削
所以有芮挺章自己的詩∵文選編者自謙,不收自己的作品
宮廷口味
收85詩人,83是官員、進士
近體詩
殷璠《河嶽英靈集》
出自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落第者
邊緣者
另編《丹陽集》、《荊揚挺秀集》
地方性選本
政治化的選擇
對官方風格的挑戰
表明不選權貴
對邊緣文人的關懷
多收古體詩
抬高小詩人/次集詩人
收的作品數量跟名人差不多
將無名小卒和王維並列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企圖兼容並蓄
公元十二、十三世紀
前聲:陳騤《文則》
第一部《文話》、第一部修辭學著作
三篇,甲乙丙篇
序:「徒諷頌而弗考,猶終日飲食而不知味。」
小序有對文類的定義,值得注意
作為「文選」的特色、性質
八種分類:命、誓、盟、禱、諫、讓、書、對
從儒家經典取材
多出自《左傳》《國語》《史記》
ex《論語》〈接輿歌〉也是範文
文本細讀
不只是「文話」
有範文(節選)、模範
出現那麼早,有文話又有文選
有編選者自己的評語
與「詩話」的關係:或許受「詩話」啟發,特別是混合體的詩話(詩評x詩選)→南宋以後才出現
從經籍、經傳、子書尋找文章榜樣
文學典範
技術性
「禮樂」變修辭學上的隱喻:「文有助辭」
不同於《文心雕龍》「經為文體之源」,只講起源、開頭,泛泛講。《文則》是技術性、具體示範
講求練句
具體的作文之法
援引、倒文、取喻、相接、交錯、重複、答問...
語言的歷史性、方言性
ex《辭命》選《左傳》、《漢書》文
真德秀《文章正宗》
選987篇,有文、有序,分四大類
詩文、議論、辭命、序事
首次包含「經」與「史」的選本
以前文選選本只收文、幾乎不從「經」選文
學生湯漢《妙覺古今》,受老師《文章正宗》影響大,收《左傳》《史記》文本比例大
分類有新意,但受傳統影響大。例如:分類明顯有「四部」的影響。
時代作者:朱熹大弟子、理學家
雖未明說,明顯能看到陳騤《文則》的影響
「辭命」的分類
不收《尚書》,多取材自《左傳》(150篇,佔15℅)《國語》
例子同《文則》的舉例
列誥、誓、命
範文和《文則》重複多
對《文則》的變本加厲
《文則》重視子書,《文章正宗》畢竟理學家所作,幾不收子書,收大量史書作品來彌補
ex《文則》收西漢詔書只收8篇,《文章正宗》收東西漢詔書100篇
李淦語錄、于欽止編《文章精義》
出自上課整理筆記
文的「疆域」無限擴大ex納入佛經
也是文章技巧書
作文技巧
還引了佛經,稱柳宗元選佛經才寫得好古文
明清
反映「四部疆域」不斷變化
影響現當代「文學」「經典」
司馬遷變敘事學大師
《詩經》變成文學作品
代表選本
《古文觀止》
循舊路,仍納經史子文
方苞《古文約選》
不收《左傳》《國語》《史記》,還在序言特別辯護
對《左傳》進行評點
大趨勢看,容易發現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