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人本學派與個人中心治療法】 (四、治療歷程 (行為產生建設性改變的六條件 (兩個人有心理上的接觸, 案主處在一種無助、焦慮與混亂的表裏不一狀態中,…
【人本學派與個人中心治療法】
四、治療歷程
治療目標
不僅在解決問題,更注重協助當事人成長,才能克服目前與未來所要面對的問題
治療過程提供安全的氣氛,去除個人在社會化過程所形成之面具,了解還有轉圜的餘地
去除面具後的人具有下列特性
對經驗採開放的姿態
自我信任
內心有自我評估的工具
樂於繼續成長
諮商者的功能與角色
諮商者的態度,而非知識、理論或技術,可促使當事人改變人格
諮商者本身為促使當事人改變之工具,他們的功能在樹立一種治療氣氛,以協助當事人隨著諮商過程的進展而成長
諮商者可以鬆弛當事人排斥及頑固的想法,進而發揮更高層次的個人功能
行為產生建設性改變的六條件
兩個人有心理上的接觸
案主處在一種無助、焦慮與混亂的表裏不一狀態中
輔導者是處於真摯和諧的表裡一致的狀況中
輔導員對當事人產生無條件的接納與尊重(無條件的關懷)
輔導員能對當事人產生同理心,不再從自己的觀念立場來看對方
當事人能體會到輔導員對自己的尊重與同理
輔導者須具備的三種個人特質或態度
一致性或真誠
無條件的正面關懷與接納
正確的同理心的了解
治療技術與應用
個人中心取向的架構下,技術是指傾聽、接納、尊重、了解與回應
只想到用技術,會使諮商失去人性化
技術必須是諮商者一種誠實的表達,在使用時並不能有自覺意識,否則就不真誠
三、基本特徵
注重當事人的責任與能力
最了解自己的是當事人,在逐漸增加的自我覺察基礎上,為自己找到更適合的行為
心理治療過程是建設性人際關係的範例,因此唯有秉持著一致性、接納、富同理心的諮商者,才能幫助當事者在治療上獲得改變
一種共同參與的探險,在探險中諮商者與當事人都顯露人性,一起追求成長經驗
一、基本架構
強調發揮人類的潛能
以整體性取向研究意識經驗,而非分析研究無意識經驗
人本心理學家幫助個案發揮出內在改變與自我治療的潛力
人本主義被心理學稱為「第三勢力」
二、人性觀
人性本善,並朝向自我實現、成熟的方向前進
當個體能自由發揮功能、經驗、實現其基本人性時,他就是一個善良的社會的動物,一個可信任、具建設性的人
人有能力去發現自己心理上的適應不良,亦可以改變自己、解決問題,尋求心理健康
五、結語
個人中心非個人主義,當個人自我肯定時,亦能接納他人、投入生活與社會,成為具有創造力的社會人
提倡者:羅吉斯(Carl Rogers)
社工二B 410719231 萬子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