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非暴力溝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 (Ch2 (價值判斷 (NVC :「對於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我很擔心;我主…
≪非暴力溝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
Ch1
NVC引導我們轉變談話與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照習慣反射式地反應,而是明瞭觀察、感受與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
NVC的使用,並不需要溝通對象熟悉非暴力溝通,或對我們心存善意。 我們只要遵循NVC的原則,樂於互助,並表明那是唯一的動機。
溝通實例
你生氣是因為...嗎?
所以妳很憤怒,妳想要一些支持...
聽起來,你感到絕望。你想知道...
我注意到,妳在這裡...,是多麼的痛苦. 妳想告訴我,妳所要的正是...
妳是希望...
Ch2
異化的溝通方式. life-alienating communication
某些言語和表達方式具有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於滿足某些願望,卻往往忽視了人的感受與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我們多數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批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道德批判
一旦遇到不喜歡的人或不理解的事情,就會想別人有什麼不對。要是達不到自己的期待,也會覺得自己有問題。
我們一心分析和確定錯誤的性質,而忽視自己與他人的需要。
這類的評論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與需要。 以這樣的方式提出主張,很可能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更難得到滿足。
即使對方做出讓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願的。如果他們出於恐懼或內疚來迎合我們,遲早,我們將會發現對方不再那麼友好。
價值判斷
NVC :「對於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我很擔心;我主張透過其他方式來解決衝突。」
統計研究指出,當使用涉及道德評判的詞語的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
在一些社會中,人們習慣將人分成好人與壞人,並認為壞人應該受到懲罰;在另一些社會中,人們傾向於圍繞人的需要來考慮問題。後者社會的暴力現象遠少於前一種社會。
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
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與錯誤的標準。
進行比較
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
在比較時,我們覺得自己活得很慘。 此時,我們的心情極為低落。
如果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 (Dan Greenberg)
規避責任
「不得不」,
淡化個人責任的表達方式。
公司政策
法律規定
同儕壓力
社會角色
無法控制的衝動
長官命令
我「選擇」
改變說法,讓他覺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討厭」A. → 我「選擇」A, 因為我想...
「聽到妳長期做自己討厭的事,我很難過。」
強人所難
我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按照我的期待生活。
「應當」
「他應當為他所作的事情受到懲罰。」 這句話假定有些人是壞人
有些行為值得獎勵,另一些行為必須受罰。
Ch3
觀察--區分觀察與評論
NVC 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
用靜態的語言難以捕捉變動不定的現實。
區別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成為「懶惰」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你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負面標籤的消極影響很明顯,例如用「懶惰」和「愚蠢」這樣的字詞形容人。
不帶評論的觀察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J.Krishnamurti)
溝通實例
( 觀察 -- 校長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校長的那些行為不符合你們的需要?」
「她認為只有她的話有價值」(推測別人想什麼,和觀察其行為並不相同)
(詢問她是否已向對方反映問題) 她說她只是帶過評論的表達方式,但從沒有提及具體行為。她同意,下次在校長參加討論時,指出這些行為。
NVC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
溝通實例2
你很傲慢!
(猜測她的觀察結果) 妳這麼說,是針對...?
(試著進一步澄清) 那麼,針對的是...?
(了解她的感受與需要) 妳不高興是因為....?
(開始關注她的請求) 妳希望我現在...?
(了解對了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後,我自問是否願意滿足她的請求)
Ch4
感受--體會與表達感受
現今,人們認為感受是為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各種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於是,我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
對於從事律師、軍警、經理、工程師等職業的人來說,尤為困難 -- 表達感受與他們的職業形象相衝突。 (須鼓勵技術部門的職員更經常地表感受)
實例
「我覺得我嫁個了一個木頭」
這種話很難提醒她先生留意到她的願望。他一旦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他很可能覺得委屈並退縮。
「你討厭黑人,是嗎?」
(示弱)「我很緊張,但不是因為你的膚色。而是因為我和大家是初次見面,我希望得到肯定」
(管理階層不再只是面無表情地陳述論點)「再一次提到這個計畫,我忐忑不安」 (這次,他不僅解釋了其原因,而且還表達了內心的感受)
區分感受和想法
表達想法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
「我覺得」
「被誤解了」(認為表人不理解我 --> 著急)
「被忽略」(想獨處時->開心 ; 想參加活動->難過)
被拋棄、被羞辱、被打擾、被拒絕、被欺負、被貶低、被虐待、被束縛、被利用、不受重視、無人理睬、得不到支持、無人賞識
表達感受
(如果認為自己的吉他彈得不好,可能會失落、鬱悶或厭煩)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我很鬱悶/我煩透了
「我認為」
使用具體的語言
「很好 / 很差」
這類的詞語很難讓人明白我們實際的狀況。
詞彙表
表達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表達需要未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持
Ch5
感受的根源
表達方式
可以認識感受與自身關係的表達方式
「我感到...因為我....」
他們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興,因為我想重新聘用他們
看到海報上出現錯字,我很不高興,因為我重視公司的專業形象
你沒把飯吃完,媽媽感到失望,因為媽媽希望你能健康成長
老闆說話不算數,我很生氣,因為我想有個長假去看弟弟
你沒有做你答應我的事情,我很失望,因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朋友叫我外號,我會感到難過,因為我想得到欣賞。
可能忽視感受與自身關係的表達方式
指責他人
只提及他人的行為
只提及事情,並未提出自己有所感受的原因
透過不帶敵意地分享彼此的概念,她們增進了理解,發展了友誼。
情境
聽到不中聽的話
透過了解我們的需要、願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認為其感受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於自身(感受是因為自身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
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你會難過,是因為在針對你的選擇中,你希望有更多的體諒嗎?」
了解自己的感受與需要
「聽你這麼說,我有點傷心,因為我希望我的付出能得到你的信任與接納。」
受傷的根源,源於肯定自己為對方著想的需求尚未被滿足
有四種選擇: 自責、指責對方、了解自己的感受與需要、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與需要
我們的需要、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
需要
批評往往暗含的期待
「你從不理解我。」--渴望獲得理解
「你這週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歡工作,不喜歡我。」 --看重親密關係
如果我們透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但是,多數人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時,我們傾向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
每個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自主
慶祝/歌頌
心、言、行的一致性
生理滋養
玩耍
心靈交會
相互依存
NVC把需要看作是有助於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
直接提出需要,就更有可能得到滿足
案例
農場主與工人的的衝突
「你們雙方各有什麼需要?」 「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你們希望對方做些甚麼?」
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
「你們現在需要什麼? 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你們希望對方做些甚麼?」
他們對話只是使關係更糟。發生這樣的狀況,一般是因為雙方都習慣於指責對方。
「我希望我們能互相尊重,你剛才評論我們的行為方式,我想請你談談,你的評論針對的是怎樣的行為?。」
同事面對私生子女
(首先試圖了解同事的觀察) 妳在讀...嗎?
(接著了解她的感受和需要) 妳擔心...?
喔,看起來過去少女受孕後果極為嚴重?
妳希望...?
(不需一開始就對各種感受做出回饋,自然而然地從一種感受過渡到另一種。)妳很難接受這個事實?
妳希望....,是這樣嗎?
妳想再要....,是嗎?
妳還希望...
聽到妳說....(觀察), 我有點擔心(感受),因為我希望...(需要)。我....(觀察),我需要....(需要), 妳是否願意告訴我....(請求)
難以承受的痛苦
社會文化並不鼓勵我們表達個人需要
一旦把照顧他人當作最高職責,他們也就會傾向於忽視個人的需要。
有些人總是委婉的表達自己,而不直接說她需要什麼。
從情感的奴隸到生活的主人
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情感的奴隸
在這個階段,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的感受負責,讓他人快樂是我們的義務。
然而,隨著關係變得嚴肅,他們開始認為自己有責任讓情人過得開心。於是,愛情變得沉重起來。如果戀人過得很糟糕,就會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可能會由於不堪重負而提出分手。
第二階段
面目可憎
此時,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們可能會無動於衷。
捍衛她選擇的自由--即使她的選擇會與其他人的需要相衝突。
真誠待人比委曲求全更為可貴。如果別人感到不安,我們可以認真的傾聽,但無須責備自己。
學著尊重他人的需要。
第三階段
生活的主人
我們幫助他人,是出於愛,而不是出於恐懼、內疚或慚愧。那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
我們既表達自己,又關心他人。
Ch6
請求幫助
Ch7
用全心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