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5社會結構 - Coggle Diagram
ch5社會結構
社會網路(社會資本)
每個人都屬於許多團體的一份子,
成員經由往來,與不同社會團體中的成員有一系列社會關係的連結
使個人與他人直接連結,更進一步與更多人間接連結
可能限制彼此互動範圍,也可能可以不斷擴張獲得巨大資源
功能
個人面對困擾或緊張時,彼此提供情緒與感情支持
提供實質幫助
互相交流,提供豐富資訊
具有
社會控制
功能:
對個人有
行為約束
的能力,人們為了維繫社會網路中的關係,也需要遵守規範
個人的
基本社會網路包含血親、姻親、地緣、業緣
,也可以藉這些網路向外延伸擴展
互動關係
強關係
成員間互動頻繁關係密切,可互相分享資源
但重複資源比例較高
個人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先尋找具有強關係的人協助
弱關係
不願意或不介入的存在關係
重複資源比例較低,可以跳出原有社會網路找到不同訊息、資源
社會制度的任務
物質生產、分配
:滿足基本需求,避免資源缺乏造成衝突
秩序維持、生存保護
:司法、教育、宗教...等制度的存在
教育社會成員
:使社會成員接受社會價值、習俗,以利社會制度的運作
社會目標
:社會必須有政治、經濟、宗教性的目標,使社會成員有努力的目標
社會成員的接替
:出生、移民、併吞它族...,使社會不缺乏成員
資訊社會
電子社區/虛擬社會/網際空間
具有
多重功能
,例如:通信用、工作用,
或是具有
團體功能
,由
彼此互動且認為具有歸屬感的人所組成
彼此具有互動、互相認同且發展出親密感的團體→形成電子初級團體
感情層面可能
具有親密感但無永久性;有深度但沒有承諾
資訊社會發展
知識與資本取代勞力,成為
經濟結構的主要重心
背景:電腦科技與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
趨勢:
「科技匯流」
網際網路、電腦、通訊、傳媒...緊密結合
網路成為多數先進國家獲得資訊的主要來源
朝向體積更小、功能性更強、價格更低、便利性更高...等方向發展
網路犯罪
行為人以電腦與網路作為聯絡犯罪、犯罪場所以及工具
特質
證據有限,且容易損毀→偵查不易
牽涉隱私+破案率不高→以致於許多被害者不願報案,犯罪黑數高
隱匿性
→容易匿名所以身分易藏
各國對網路犯罪定義不一→難以法辦
迅速性
→散佈迅速
擴散性
樣態
毀謗與妨礙名譽
販賣違禁品
駭客入侵(入侵他人電腦,擷取、破壞、移植他人資料)
侵犯權利(販賣盜版音樂、戲劇...)
傳播色情(張貼色情照片、架設援交網站)
網路詐欺
防制犯罪
從教育著手
設置法律規範,依危險性增加刑責
提升偵查技能、強化認證監控能力
加強國際合作
時代問題
數位落差
因資訊科技的知識差別,形成「
資訊富人
」與「
資訊窮人
」的落差且持續擴大
存在於
國與國之間
(影響政治、經濟、文化...等),
或
國內
(地區、年齡層、經濟程度...等所造成的差異)
資訊焦慮
資訊快速且無止境的發展,使人對於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掌握所有資訊,以及無法判斷真假與價值,而導致焦慮
資訊超載而產生焦慮
網路成癮
心理上的依賴,無明顯生理徵兆
患者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適應,遭受挫折而不願面對與解決,
只有在網路世界中才有安全感
網路安全
駭客入侵、電腦病毒、著作權與隱私權的保護、網路犯罪...
定義
一群相互關聯的社會規範所組成
影響個人行為,且與個人行為相互影響
界定人們在社會團體中與他人的水平/垂直社會關係,提供社會行動的參考
包含五項社會制度:
經濟、政治、家庭、宗教、教育
工業社會v.s.後工業社會
工業社會
19th~1960s
後工業社會
1970~
質疑科學與理性
強調多元性、歧異性
生產方式電腦/資訊化,服務業增加
消費具有社會、經濟、文化的意義
跨國企業競爭大,追求世界市場
Bell:
後工業化的影響
科學研究重要性上升,和軍事、社會需求密不可分
理論知識的具體化、物質科學,為科技創新基礎
新知識科技產生,包括資訊科技、生物科技...
知識階級逐漸擴展,朝向「
技術專家統治
」
→政治與經濟由科學家與技術人員領導
依研究者與政府的互動關係分為
工程模式與啟蒙模式
(p.18-54)
服務業興起,產品
由商品轉為勞務
功績主義(能者統治):報酬以個人教育程度與貢獻為基礎
高科技產業、技術密集產業、服務業興起→所得上升
→
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主體→帶動消費社會的形成
高等教育迅速成長→知識階級擴展&婦女社會地位提升
婦女勞參率上升+社會地位上升→組建家庭非唯一選擇
婦女角色轉變也使得進入就業市場比例上升(尤其服務業)
勞動衝突不再以階級衝突為主,而是發生在工作地點的團體間
→對工作團體的歸屬感與利益,超越了對階級的歸屬感與利益
台灣進入後工業社會
的影響
傳統
產業外移
,台灣產業面臨空洞化+開放市場使農牧業受衝擊
→失業率上升(結構性失業)
欠缺知識與科技能力者容易被職場淘汰、服務業薪資偏低
→
貧富差距擴大、形成M型社會
服務業人口居多
國民所得增加,
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主體,帶來消費社會
高等教育迅速成長
,知識階級擴張且婦女社會地位提高
社會制度的演進
與社會不平等成度
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工具的出現)→傳統社會→工業革命→工業社會→資訊革命→後工業社會
沒有 → 初現(私人財產出現) → 嚴重(資產/無產階級對立)→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