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結構取向家庭治療(學者Minuchin), 摘要 (基本假設, 焦點, 目標與價值所扮演的角色, 家庭如何改變) - Coggle Diagram
結構取向家庭治療(學者Minuchin)
核心觀點
次系統subsystem
大家庭系統中,
依據性別、世代、功能等分為幾個小的次系統
,而家庭系統是
靠這些次系統區分,並執行功能
配偶
、
家庭
和
手足系統
是重要之次系統;功能良好的家庭中,三種系統的運作是整合的 ,可
保護其分化
並
達到家庭系統之統整
權力關係Power
家庭成員之間
權力結構與動力過程
,家庭系統中的權力是個人或次系統執行功能的一種相對能力,是否有權利需
視其他成員或次系統如何反應
聯盟coalitions:
一般的連線關係目的是
聯合起來反抗家中其他成員
(特定家庭成員對抗第三人的合作關係)
穩固聯盟
stable coalition:
家中部分成員集結起來,形成
一股固定、無彈性且在家中居於主控之勢力
迂迴聯盟
detouring coalition:
家中的
兩人間有衝突,卻把焦點集中在第三人上
,逃避衝突帶來的壓力與緊張。
(待罪羔羊)
用第三個人來聯繫兩方關係。
三角化關係
triangulation:
父母間有衝突,為了掌握權力贏過對方,
都命令孩子與之連線
,使孩子
陷入一種兩難的情境。
連線alignmnent
:
成員
1.聚在一起
、
2.站在同一陣線上
或
3.共同抵制另一方
家庭地圖family mapping:
以線條與符號來
表示家庭之內部動力結構
,以
澄清家庭互動關係的功能與性質
界線Boundary與
界限滲透性Boundary permeability
界線
區分主系統、次系統及外界環境
;每個次系統都有其功能與需求,故「界線」是
保護家中每個次系統之間的區分
糾結enmeshment
:
家庭成員之間
界線模糊
,
彼此之間能自由侵入
任何一個次系統;造成
過度涉入彼此
的生活,
限制個人自主性發展
的家庭結構
例如,婆媳問題,夫妻的界線被父母介入
疏離disengagement
:
界線
過於僵化、缺乏彈性
,家庭成員間較孤立,對
各自漠不關心
或
甚少接觸
就像陌生人,各自關在自己的房間
家庭結構family struture
結構是
「一個隱形的功能需求,組織家庭成員之互動方式」,
即家庭成員據以
產生互動的組織模式
,可預測行為順序
例如父母、夫妻、姊弟等都是1個結構
可藉著觀察成員間的互動溝通,了解其家庭結構
治療歷程:
治療目標
1、
重新建立家庭中溝通規則
,使成員
學習彼此的對待
,
因應未來衝突和壓力
的方法
2、
次系統的「適當界線」必須重新建立
,幫助個案獨立,能夠為自己負責
評估:家庭圖示
使家庭結構及故事能以更為清晰、秩序的方式呈現
結構治療技術
1、
挑戰
家庭的互動模式
先有行動
,才會產生領悟,將
所有家庭成員的行為放在結構
當中
2、
參與
家庭系統,調適自我風格
與個案可以「同頻」
,會覺得與諮商師是同一國(會信任諮商師)
3、鼓勵家庭
探索
其他
更有效的互動和問題解決方法
個人
會承認問題
,但不會覺得被批評
能認為是共同解決問題
4、
模仿
仿效行為舉止、風格、情緒範圍或溝通內容等參與家庭
;治療師可能談到個人經驗,或模仿家庭成員行為
建立信任關係
5、
跟循
由成員溝通中
收集家庭生活符號
(
用詞、語言、習慣模式
),並與家庭對話中也刻意
使用之
共同會講的話、事情
6、
促發行動
將
外在家庭衝突帶入治療會談中
,使家庭成員可以
展示處理方式
,治療師也可以觀察其過程,進而
修正其互動和造成結構改變
7、
重新框視(架新框)
讓家庭成員間能
改變事件或情境原先意義
,使用
不同角度,了解原先的問題
(換位思考)
透過重新框視,使個人查覺到
問題屬於整個家庭而非個人
,新的運作良好的模式,必須取代習慣性出現的失功能,故透過
必要的結構修正
,可以
共同解決潛在的衝突
評量目的
專注於
家庭結構
和
持續進行的溝通模式
上
評估家庭是否能
改變退化或不再發揮作用
的互動模式
(改變整個家的互動模式)
理論概念
系統觀
以
系統理論
為基礎,強調
家庭的主動性、組織的整體性
(人是互相影響),家庭是由溝通模式形成的組織方式。
是以家庭成員間的
聯盟、界限與權力關係
,來描述
家庭系統
重視
溝通
★注重於
當前溝通
,優先
考慮行動,而非洞察或了解
藉著
參與家庭及適應其風格
,了解家庭
成員處理問題和彼此對待的方式
,以協助改變功能不良行為,並重新安排或調整家庭結構
產生當事人的問題行為可能假設
(1)為了滿足家庭的運作或目的
(2)是被家庭歷程所不經意維持的
(3)是家庭無法有效運作的結果,特別是處於發展的過渡時期
(4)是一種代間傳遞的失功能症狀表現
治療的目標
1、
減少失功能
的症狀
2、透過修正家庭的互動交流法則,
發展更為合適的關係界線
,帶來系統內的結構改變
中心思想
從
家庭內互動模式,了解個體症狀的方式
;個體症狀要能改變,則家庭結構必須有所改變
透過評估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來了解個體
前言
認為許多心理疾病與行為是
家庭結構或權力運作不良之反應
,所以在功能失調的家庭中,可以從家庭中的界線、聯盟、權力關係等,來了解家庭系統,並改變成良好的結構
摘要
基本假設
個體的問題行為是開展自該家庭的互動單位,或較大的社區及社會系統的互動單位中
焦點
家庭系統中此時此刻的互動
現在的家庭關係會如何促成症狀的發展與維持
目標與價值所扮演的角色
特定的目標是由實務工作者個人的取向所決定,或由家庭或治療者間的合作歷程所決定
實務的目標包含運用能夠使得個體及家庭改變的介入技術,從而減少眾人的苦痛
家庭如何改變
改變都必須發生在關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