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暴力犯罪─政治暴力 political violence - Coggle Diagram
暴力犯罪─政治暴力
political violence
用以達成的
政治目的
獲取權力(to acquire power)
─恐怖主義(terrorism)
定義
藉著暴力行為或其他策略製造恐怖,以達到其強迫性政治改變之目的
意圖影響政府脅迫公眾而實施組織暴力
政治暴力中危害最大者
操作
希望藉著暴力以及製造出來的恐怖感,操作政體,
使政府做出過度的反應而成為「壓迫性政府(oppressive government)、反人權政府(antihuman rights government)」
,
讓人民都看到政府的暴力,喪失威信,而正是達到恐怖主義組織希望的結果
另一方面,也可藉暴力活動以及媒體播送增加其知名度(publicity),擴散恐怖氣氛
意識形態:
馬克思─革命理論
革命的發生必須要:1.
客觀環境和
2.
主觀環境
互相配合下才有可能進行
(e.g.
1.經濟與財富掌控於少數人
,使得
2.群眾覺醒
,而產生抗爭)
暴力只是革命的
附帶產物
,
是過程中的痛苦而非革命之目標焦點
革命的發生是被動地取決於無產階級革命
1950-
卡斯楚
(現代恐怖主義之父)
認為若是如馬克思主義者一樣等待無產階級發起革命,最終不會有革命發生
菁英分子吸收並組織民眾,採取游擊戰方式攻擊政府,並喚醒社會大眾進行革命
→菁英吸收大眾以暴力獲得政權的革命模式,與馬克思的革命理論相反
國際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動機多樣化
馬克思主義恐怖集團對抗資本主義政府
為獨立建國而產生的暴力團體
目標為推翻政府的恐怖主義團體
與種族與宗教相關的極端恐怖組織
Siegel:
恐怖主義形式
理念導向型恐怖主義
cause-based terrorism
希望藉由極端恐怖行為引起注意,促使自己的理念被採用、認同
具有
仇恨犯罪(hate crime)
性質:
基於對許多因素的偏見(e.g.種族、性別、宗教、少數民族...)而產生的犯罪動機,
而對這些族群進行暴力犯罪
著名案例:
賓拉登領導的蓋達組織對美國發動的聖戰
(反對美國力量停留在阿拉伯世界,希望藉由聖戰,促使回教世界領導者認同其理念)
宗教式恐怖主義
cult terrorism
要求教徒以暴力或極端手段證明其忠貞(e.g.集體自殺)
教義往往具有破壞性,領袖通常具備領袖魅力(charismatic)
e.g.日本奧姆真理教徒在東京地下鐵釋放有毒氣體,造成多人傷亡
國家主義型恐怖主義
nationalist terrorists
受壓迫的少數民族、宗教團體,為了起身維護自身利益並建立自己的國家,而發起恐怖活動
e.g.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與以色列之間的恐怖活動及資源爭奪
政府支持型恐怖主義
state-sponsored terrorism
政府主導的恐怖組織,對政治異議者進行迫害
e.g.設置祕密警察組織,以恐怖活動控制、迫害政治異議者
政治性恐怖主義
political terrorists
目標並非推翻政府,組織的恐怖行動是針對反對其政治意識形態者發動
犯罪恐怖主義
crimminal terrorism
恐怖行為的目的是籌措經費
(e.g.販毒、綁架)
革命式恐怖主義
revolultionary terrorists
以暴力威嚇當權者及其支持者
最終目標是推翻現有政府,取代其政治與宗教
以恐怖行動引起政府的壓迫性反應,而顯現政府的不理性與缺乏人性,
進一步合理化恐怖組織的反政府行為
拜索安尼Bassiouni:恐怖主義者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
認為改革需要訴諸暴力,
且暴力並非改革的手段,而是引發改革的過程
會因自我犧牲或是合理化的過程,對暴力行為無罪惡感
認為該情況可以藉由改革改變,但現階段沒有改革行動
無論是否真實存在,認為有壓迫(oppressive)的情況
因為有一個遠大的目標,使個人在暴力行為中能獲得滿足
運用權力(to exercise power)
操作
領導人獲得權力後濫用權力,且其往往
缺乏民意基礎
,
必須依靠暴力作為繼續統治的基礎
由上至下,統治者引發
的政治暴力
比恐怖主義組織由下至上引發的政治暴力活動更加嚴重
選擇其憎惡的團體為政治暴力的對象,使其他非此團體的人感到安全、純潔
e.g.
二二八事件
暴力軍事鎮壓
種族大屠殺
genocide
最極端的政治暴力形式,企圖滅絕整個種族/族群/宗教信仰/政治傾向...等
Staub:
可能促使集體屠殺的社會狀況
貶損(devaluation):
代罪團體不斷遭受傷害,使其被認為是可以隨意傷害的次等公民
且對代罪團體的傷害會逐漸使攻擊者變得更加有攻擊性,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為意識形態而奉獻(commitment)
新的意識形態(new ideology):
主張能提供較好生活的新意識形態興起,給予人們成功與富裕的希望,
同時該意識形態會指控代罪團體反對新意識形態,是社會成功的阻礙
被動的旁觀者(passive bystanders):
旁觀者不僅沒有協助受害的代罪團體,反而傾向於肯定攻擊團體的作為
代罪羔羊(scapegoating):
生活困難的問題被
歸咎於社會的其中一團體
,
將問題推至此團體
,可以使其他人與團體對該問題的責任感減輕,
並促成其他團體之團結,一同要求代罪團體負責任
威權導向(authority orientation):
對威權尊敬且認同的團體較可能採取團體暴力,且較不可能反對領導者題出的毀滅性政策
個人安全感來自於對團體的忠誠與服從
生活困難(difficult life conditions):
基本需求的缺乏使人們缺乏生理和物質的安全感;社會間彼此也缺乏認同與控制
「
公義世界」的思維模式("just world" thinking):
代罪團體持續受到傷害且旁觀者不協助,使大眾逐漸相信他們是罪有應得,
才會沒有人阻止這些攻擊
團體的自我概念(group self-concept):
團體開始產生共同信仰,並認為自己是優越團體
攻擊的歷史(history of aggression):
該文化在過去就曾有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經驗與手段
單一的強力文化(monolithic culture):
文化價值單一,限制不同團體之間的關係,在文化/團體/職業排除非成員,
非成員也難以保護自身權利或是抵抗強勢團體的攻擊
執行政府威信
(to exercise authorty)
紐曼Newman
合法公權力:
政府官員依法所擁有的權力,公權力行使的對象有責任遵守
合意公權力:
政府執行公權力,且行使對象接受
公權力的合意基礎越廣,合法公權力的需求越少,
但政府為了達到其責任,有賴強制力量的存在與使用
舉例:
執行任務其間開槍至使綁架犯死亡→合法但非合意公權力的執行
警察測酒駕,且對方接受→合法且合意公權力的執行
對抗政府威信(to challenge authority)
─
群眾暴動(riots)
行動只求破壞,不求建設
李朋Le Bon:
主張群眾具有潛在的暴力性與破壞性
群眾製造出來的氛圍會使暴力的本能上揚
主張群眾本質上是無理性且浮躁
史邁斯Smelser:
主張群眾行為是
目標導向
的,因此群眾暴動是對外在狀況之理性反應
(e.g.政治、社會、經濟...等的缺陷)
群眾暴動催化劑
(美國總統自力救濟諮詢委員會)
對於改變社會的無力感
追逐自尊與種族優越
環境默許甚至鼓勵暴力
認為警察是一種白人壓迫
爭取民權受到挫折
發生過程
環境與外在社會是遠因,
需要特殊事件/特殊個人啟動暴動
沒有明確的意識形態→
群眾暴動是社會秩序缺陷的表徵
最主要之政治暴力形式
甘地Gandhi:
導致群眾暴動的因素
認為非暴力行為的效果不大,喪失耐心
媒體的煽動與宣傳
不同團體間的互不信任與憎恨,使彼此對對方的行為產生扭曲性解釋
被認為弱勢的團體欲打破固有的刻板印象
定義
Siegel:行為的意圖在於
改變或瓦解政府
,
而非一般犯罪之動機(貪婪、自我中心、滿足個人需求...)
許佛Schafer:稱政治暴力犯為「
堅信犯(convictional criminal)
」
→深信自己是
為了使社會獲益
而違反法律,且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但
認為除了暴力沒有其他手段可以達成目標
是一種
工具性暴力(instrumental violence)
:為了達成政治目的的工具/手段,以獲取、運用權力
當舊有的社會秩序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開始動搖時,
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
即有可能起而互相抗爭而造成社會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