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印度 (經濟, 文化, 社會) - Coggle Diagram
印度
經濟
發展史
1947年南亞各國脫離英國殖民獨立,而印度實施社會主義的計畫經濟
1951年實施第一個五年計畫,以國營主導的基礎工業與重工業為主,印度重工業迅速發展。
1991年因陷入經濟危機轉採取全方位經濟改革,推動國營企業民營化
近年經濟發展迅速。其中服務業、保險等外包服務方面,居世界翹楚
雖面臨菲律賓和南非的競爭,但仍吸引全球關注,為亞洲區域經濟新焦點。
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
因政府過分干預市場,使經濟成長率低
科技產業
因長期以來積極投入科技教育及人才培育,印度現為全球最大軟體代工國
邦加羅爾
因電腦軟硬體產業出現植極大的成果,使其有有「矽谷高原」之稱
經濟發展
因電腦軟體的發達,使得其他行業,如汽零件生產,晶片設計等也著重科技與研發
2008年雖然發生國際金融海嘯造成大量外資撤離、經濟衰退等開題,但經濟成長率仍僅次於中國,高居亞洲第二
發展問題
貧富差距嚴重
尚有社會階層隔閡
失業與貧窮人口眾多
政府效能不彰
基礎建設不足
文化
語言
主要語言
雅利安語
其中印地語為國家語言
達羅毗荼語
英語亦為大多數人溝通的語言
宗教
印度教
有近4/5的人信奉印度教
(南亞地區信奉印度教的人數最多)
佛教
在西元前五世紀起源於印度
但現今信奉者較少
(僅斯里蘭卡比例較高)
伊斯蘭教
西元七至十二世紀開始從中亞傳入印度
十三世紀初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蒙兀兒王朝立都於德里
伊斯蘭教文化甚而影響政治空間的劃分,
eg:原屬印度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因信仰不同而脫離印度獨立
錫克教
以印度教為基礎,並吸收伊斯蘭教的部分教義創立
教徒多分布於旁遮普地區
耆那教
為印度本土宗教
信奉人數不多,也未傳播到印度以外的地區
是南亞地區文化歧異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社會
種姓制度
"種姓"梵文中指膚色
早期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與職業選擇受種姓制度的支配
優點
容易管理
缺點
教育水平不均
貧富懸殊
阻礙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
(職業是按階級劃分並採世襲制度,限制職業自由→無法適才適性發展)
分四個階級
最高
婆羅門:祭司
最低
首陀羅:奴隸以及另外一個不列入階層的賤民
剎帝利:武士,王室貴族
吠舍;一般平民,農民,商人,手工業者
印度雖憲法明文反對種姓制度,但種姓制度的觀念仍存在(以郷村最為嚴重)
印度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都市化更擴大了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