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

2个总特征

5个环节

3大规律

4对辩证思维方法

联系

发展(创新)

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意义: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普遍性 ⭐
(分析题③)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条件性 ⭐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抑制作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发展及其实质

定义:发展是前进向上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判断标准: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适应了环境与变化

扬弃

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发展的过程性(创新)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意义: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

新事物=新生事物——按照性质
≠新的事物——按照时间先后

内容与形式(侧重方法与手段)

必然与偶然 ⭐(分析题⑥)

现象与本质 ⭐(分析题⑤)

可能与现实(小康)

原因与结果 ⭐
(分析题④)

内涵: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辩证统一关系

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及时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②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原因之中,原因标准现在结果之中

③两者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和原因互为因果

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内涵: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外部表现(现象)相互关系的范畴

对立统一关系

两者的对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可以区分真象和假象

两者的统一——现象和本质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内涵:内容是构成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内涵: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就是规律性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对立统一关系

①两者的对立表现为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属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到促进或者延缓作用

②两者的统一表现为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内部必然性的支配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内涵: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指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区分真象、假象:
真象正面反映和表现本质 假象反面反映和表现本质 假象≠错觉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分标准:有无条件
现实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的区分标准:条件是否充分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观)

对立统一规律

地位和作用

地位: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作用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钥匙)——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分析题⑦) ⭐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相互关系原理(分析题⑧) ⭐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承认矛盾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级各有不同特点

一方克服一方,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统一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余离开共性的个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矛盾特殊性中蕴含着矛盾的不平衡性

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发光面决定的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起到影响作用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论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统一

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就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作用: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态和状态,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肯定和否定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有利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进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不利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①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②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方向和趋势)——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归纳与演绎(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抽象与具体(属于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逻辑与历史

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分析是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综合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方法

感性的具体——认识现象

抽象——部分本质的认识

思维的具体(理性具体)——整体本质的认识

逻辑是指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从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括两层意思

①指客观现实的理事会发展过程

②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整体=系统 部分=要素

个别=个性 一般=共性

时间、年代——阶段性部分质变
地点、空间——局部性部分质变

动力——对立统一

逻辑中的矛盾≠辩证法中的矛盾

关键词①反义词频繁出现
②和谐(和而不同)

关键词:关键、重点、主流、中心、核心、重中之重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区分标准:多个矛盾是主次、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主次方面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