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 50 Psychology Classics Tom Butler-Bowdon 湯姆‧巴特勒—鮑登…
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
50 Psychology Classics
Tom Butler-Bowdon
湯姆‧巴特勒—鮑登
行為、生物和基因:大腦科學
阿爾弗雷德•金賽《人類女性的性行為》(1953)
尚•皮亞傑《兒童的語言與思考》(1923)
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1890)
史迪芬•平克《白板》(2002)
天寶•葛蘭汀《我的大腦和你不一樣》(2013)
露安•布哲婷《女人的大腦很那個……》(2006)
拉馬錢德蘭《腦中幻影》(1998)
奧立佛•薩克斯《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1970)
挖掘潛意識心靈:不同類型的智能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夢的解析》(1900)
麥爾坎•葛拉威爾《決斷2秒間》(2005)
米爾頓•艾瑞克森、史德奈•羅森《催眠之聲伴隨你》(1982)
卡爾•榮格《原型與集體潛意識》(1968)
蓋文•德貝克《求生之書》(1997)
丹尼爾•康納曼《快思慢想》(2011)
葛登•奧爾波特《偏見的本質》(1954)
雷納•曼羅迪諾《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2012)
想得好,感覺好:快樂和心理健康
史戴分•格羅茲《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2011)
弗利茲•波爾斯《完形治療》(1951)
丹尼爾•吉伯特《快樂為什麼不幸福?》(2006)
貝瑞•史瓦茲《只想買條牛仔褲》(2004)
亞伯•艾里斯、羅伯•哈波《理性生活指南》(1961)
馬汀•塞利格曼《真實的快樂》(2002)
大衛•柏恩斯《好心情》(1980)
威廉•史泰隆《看得見的黑暗》(1990)
為什麼我們是這個樣子:關於人格和自我的研究
艾瑞克•艾瑞克森《青年路德》(1958)
漢斯•艾森克《人格的維度》(1947)
卡蘿•杜維克《心態致勝》(2006)
安娜•佛洛伊德《自我與防衛機制》(1936)
蘇珊•凱恩《安靜,就是力量》(2012)
凱倫•荷妮《我們的內在衝突》(1945)
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天生不同》(1980)
朗納•連恩《分裂的自我》(1960)
亞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1997)
沃爾特•米歇爾《忍耐力》(2014)
為什麼我們會做這樣的事:偉大的思想家探討人類的動機
亞伯拉罕•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71)
史丹利•米爾格蘭《服從權威》(1974)
艾里克•賀佛爾《群眾運動聖經》(1951)
伊凡•帕夫洛夫《制約反射》(1927)
維克多•法蘭可《追求意義的意志》(1969)
伯爾赫斯•史金納《超越自由與尊嚴》(197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識人性》(1972)
為什麼我們喜歡自己做事的方式:關係的動力
約翰•高曼《七個讓愛延續的方法》(1999)
哈利•哈洛《愛的本質》(1958)
艾瑞克•伯恩《人間遊戲》(1964)
湯姆斯•哈里斯《我好你也好的溝通練習》(1967)
卡爾•羅哲斯《成為一個人》(1961)
在巔峰狀態工作:創造力和溝技巧
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創造力》(1996)
霍華德•嘉納《發現七種IQ》(1983)
羅伯特•席爾迪尼《影響力》(1984)
丹尼爾•高曼《EQ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