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公民B2 (互動 (社會互動方式 (方式 (合作 (個人力量有限,無法獨力完成 透過合作才能達成目標, 社區守望相助), 競爭…
公民B2
互動
社會互動方式
人們對彼此行為反應過程
類型
個人與個人,人際互動
個人與團體,群己互動
團體與團體,團體互動
方式
合作
個人力量有限,無法獨力完成
透過合作才能達成目標
社區守望相助
競爭
資源有限,為了達成自我目標,採用競爭方式
能激發潛能,但是若採取不當手段,導致兩敗俱傷
衝突
價值觀有差異,或立場不同
無法妥協
意見不合
適時進行溝通與協調,能產生好結果
交換
考慮自己對他人行為的『獎勵與懲罰』
再決定是否要從事該項行為
順應
為避免衝突,維持和諧
改變自己部份態度或行為,迎合另一方
同化
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不自覺的長期的受對方影響,使自己融入其中
多元社會互動
互動方式有時包含兩種以上
為了和其他團隊競爭,組員需要合作
為了交換榮譽而付出辛勞,
可能因意見不合發生衝突
社會角色
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每一種角色都被賦予一些社會期望
角色衝突
扮演多重角色,角色的要求無法協調
要適當的轉換角色,學習如何處理角色衝突
使自己與他人互動更和諧
社會化
透過各種方式學習知識、技能、規範
使個人表現符合社會期待、適當扮演自己的過程
途徑
家庭
最早接觸,影響最深
家庭教育,潛移默化功效
幼兒時期依賴性和可塑性最強
學校
課程設計,讓學生學習知識、技能,培養品格
如同小型社會,師生和同學間的互動,學習社會規範
同儕團體
由於年紀、想法、生活經驗相近
形成類似價值觀,認同感,尤其是青少年時期
如果家庭、學校、同儕之間期待不同
陷入兩難困境
傳播媒體
網路、電視、廣播、書籍、雜誌
接收訊息
影響人們思想、態度、價值觀
公民基本素養
民主社會強調,每個人的權利都需要被保障
遇到個人與團體利益衝突時透過公平機制解決
最好的方式是透過會議,服從多數 尊重少數
基本素養
秉持尊重與理性
對立場不同,看法各異的人
尊重與理性態度溝通
達到集思廣益,維持社會和諧
遵守公共秩序
公德
享受社會資源時,發揮公德心
確保別人享有的權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守法
人人都有守法義務,才能享有基本權利保障
促進公眾利益
社會進步需要大家共同參與
志工
志願服務工作者
出於自由意志,部獲取報酬為目的,付出時間服務社會
追求社會正義
弱勢群體因為本身條件限制,難以和他人競爭
幫助他們捍衛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文化
文化內涵
三層次
器物層次
意義
人類各種制度、用來約束或指導人們行為準則
例如
法律、風俗習慣、典章制度、政府政策
特色
因應社會生活而生
功能
促進社會生活和諧和穩定
制度層次
意義
人們創造出的生活用具或技術
特色
變化最為明顯
功能
使生活便利
例如
房屋建築、衣著服飾、醫療技術
理念層次
意義
精神生活中傭有的各種思想
包括理想、信念、價值觀
例如
哲學、藝術、宗教信仰中
人生觀
特色
呈現在生活許多層面中,影響人們行為
代表隊生命抱持的態度
功能
使人有生活目標、心靈安定
三層次互相影響,但發展速度不一定一致
通常器物層次發展較快
文化失調
制度、理念層次趕不上器物層次
產生落差
文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兼顧文化三層次發展
主流文化
次文化
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和社會的文化有所不同
同一社會內,不同團體出現文化差異
主流文化
大多數人所認同價值、信仰、規範
次文化
社會中某些團體,形成獨特團體
有相同想法和行為
和主流文化展現出不一樣特色
青少年次文化
12~18算的年齡層獨具的行為、態度、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次 並沒有負面含意,不是次等意思,沒有優劣之分,指出和主流文化有差異
特點
次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有某些共通性
主流文化和次文化並存,普遍社會現象
多元文化並存
相互尊重、欣賞、包容
傳承與創新
文化傳承
從上一代接受,傳遞給下一代
文化資產保存法
文化資產
祖先遺留的文化,
分為有形文化資產,歷史、建築、古蹟
無形文化資產,表演藝術,口述傳統
文化創新
傳承中,隨時空轉變,改變一些舊有內涵。加入新元素
文化資源
重現過去、為未來提供思考方向
文化部,文化傳承使命
文化種類
精緻文化
大眾文化某些內容精緻化。
高文化素養才能接受
又稱為菁英文化、上流文化
古典樂,國家劇院戲劇
大眾文化
有審美,但較注重實用能廣為被接受
通俗文化、市井文化
廟會歌仔戲、布袋戲
流行文化
一定期限內,廣為接受,時間一過就逐漸消失
文化的意義及特徵
文化意義
人類的特有現象
一群人共享的生活、思考與溝通方式
文化內容
藝術、文學、電影、音樂
語言、飲食、建築、宗教
因應生存需要,經由創作或學習而來的一切成果
可以說是人類生活全部
文化特徵
普遍性
文化存在是普遍現象,每個地方有自己的文化
社會成員彼此共享相同生活方式
差異性
每個地方因為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差異
造成生活型態、風俗習慣都不盡相同
累積性
文化在傳承跟累積中,會改變、修正、調整
不斷創新與進步
制約姓
文化具有約束力,使相同文化中的人表現出合乎該文化的行為舉止
延續性
文化會傳承下去
時代性
文化會隨時間產生文化變遷
規範
規範種類
風俗習慣
社會中長期累積生活經驗,約定成俗的慣例
反映社會價值觀與文化特色
年節習俗、生命儀式
特色
最早發展出來的社會規範,經常隨時代變遷或其他文化接觸因素改變
土葬之後開始有火葬、海葬
倫理道德
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行為準則,判斷善惡是非標準
有監督和提醒作用,違背可能會受到良心譴責和社會與論壓力
特色
因應時代變遷,從強調私德的五倫,開始重視功德
廣泛運用在其他範圍
環境倫理
重視人與自然環境關係,強調萬物都有生存權利,顧及自然環境的生態保育
資訊倫理
人與資訊之間的關係,由倫理道德觀念建立行為標準
資訊隱私權、智慧財產權、網路禮節
科技倫理
科技發展應遵守的基本法則
避免侵犯到他人,而是要造福人群
發展生物科技、造福人群
科技倫理包含資訊倫理
宗教信仰
信徒心靈慰藉,藉著超自然力量,揚善懲惡,用以約束社會
約束信徒
宗教教義不同,但都是以各種經典和戒律來約束信徒
佛教輪迴、基督教十誡
法律
由立法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政府和人民都必須遵守
公權力
國家公權為後盾,具有明確性和強制力
最低限度行為準則
約束力
社會規範會互相影響
婚嫁是風俗習慣,會因為個人與宗教信仰關係,採取特殊婚禮儀式
有些倫理道德因受重視,制定成法律
風俗習慣
倫理道德
宗教信仰
產生背景
長及累積而成
作用
啟迪內在良心譴責,規範外在行為
強制力
無
處罰方式
良心譴責、社會與論
法律
產生背景
立法機關,依一定程序制定
作用
規範外在行為,無法約束內在良心
強制力
有
處罰方式
公權力
意義與重要性
意義
共同遵守行為準則
重要性
約束個人行為
使個人行為有遵循方向
建立社會秩序
人與人的互動頻繁,需要社會規範來穩定社會秩序
變遷
社會變遷
意義
過去到現在,人類在器物、制度、理念等各方面,不斷改變的過程,是人類生活的常態
內涵
社會變遷過程中,器物、制度、理念三個層次
任何一個層次的變遷都會牽動其他層次的改變
原因
自然環境改變
自然環境變化,思考應應環境帶來考驗
921大地震,防震防災知識普及
外來文化刺激
交工、貿易、傳播媒體的交流,使文化三層次產生變化
歐美文化改變飲食習慣
科技的創新發明
造成器物層次變遷,連帶影響其他層次
電腦、網路、手機
社會運動的推動
一群人團結起來的集體行動,改變現狀或實現理想
婦女運動、
因應社會變遷
政府作為
制訂完善政策與法令
民間力量
民間團體的集體力量,督促政府
個人的努力
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能力
終身學習
家庭教育
最早接觸,人格養成重要基礎
學校教育
系統係、計畫性設計,義務教育
社會教育
學習管道多元
變遷影響
正面影響
帶來便利與進步的生活
有更多機會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
有更多機會發揮潛能
負面影響
價值觀念的混淆
社會變遷,舊有跟新的價值無法共存
令人混淆
弱勢權益的忽視
資源競爭與利益衝突更加激烈,弱勢群體權益容易受到剝奪
客運業者因為成本考量,關閉偏遠地區路線
貧富差距的擴大
民國90年代,經濟景季衰退,失業率上升
影響社會安定
所得低家庭資源缺乏,貧窮問題惡性循環
生活品質下降
工業化、都市化影響
犯罪問題
隨著科技發展,犯罪工具和型態也在更新
福利
我國社會福利政策
目前
人口高齡化、失業率攀高、貧富差距擴大、跨國人口流動
社會救助與津貼
社會救助
照顧低所得家庭,救助遭受急難災害者,以維持基本生活
以工代賑
政府提供工作機會,時薪方式分派工作,以勞動換取收入
災害救助
對火災、水災、地震
急難救助
意外、生病、死亡
社會津貼
國民特殊需求而設計,政府編列預算,對特定身分人民
進行定期或一次性的現金給付
敬老津貼、幼教津貼、身心障礙津貼
社會保險
通過立法,強制實施保險制度,被保險人有繳納義務
在年老、疾病、身亡、身心障礙、生育、職業災害、失業、退休時
享有保險給付
軍人、公教人員、農民、勞工保險
全民健康保險、國民年金保障
福利服務
針對兒童、少女、婦人、老人、原住民、新移民、身心障礙者
給予多元化服務,促進身心健全發展
兒童托育、老人照護、受虐婦女庇護
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
健康與醫療照護
營造有利人民身心健囊還舊,促進及保護全民健康
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健全長期照護體制、強化國家防疫安全
就業安全
促進就業,受雇者工作權利不受歧視
例如
縣市政府成立職訓中心辦理職業訓練
設立就業服務站,提供諮詢
居住正義
社區營造
居住正義
保障適合居住住宅,對有居住需求的家庭或'個人,提供適宜的協助
例如
房貸利息補貼
鼓勵專供出租的社會住宅,
提供低所得、特殊情身分情形者,提供外地就業、就學青年的租住
社區營造
鼓勵社區居民營造社區特色,活化社區組織
推動社區永續發展
例如
結合地方特色,推動總體營造工程
社會福利觀念與發展
社會福利
幸福是與他人共享而來
社會正義
社會中最弱勢的人得到最多照顧
社會福利思想基礎
傳統中華文化中仁愛思想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發展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後,由西方國家開始發展
主要由鄰里、富人、宗教團體的施捨與救濟,但有限
各國開始以政府力量落實
提供有系統、有效率服務,保障全民權益
目的
因應社會變遷衝擊
增進人民福祉
世界人權宣言
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皆平等
憲法
將社會福利明訂為國家重要政策
追求公平正義社會
政府難題
財政負擔日漸加重
人口高齡化導致醫療保險負擔增加
需要更符合民眾需求的福利政策,同時避免浪費
民間團體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推動長期認養扶助
彌補政府措施的不足
社會大眾
社會福利推動,需要社會大眾共同分擔社會責任
民眾認知導正
政府經費來源是,人民那歲或社會保險保費
需要適當運用,不浪費資源,才能充分發揮社會福利功能
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互助才能使每個人都得到妥善照顧,獲得自立平等的機會
團體
個人與團體
團體
兩個或兩個人以上所組成,對團體有歸屬感,享有拱同規範,依據共同目標互動與溝通
可以選擇加入一個或數個
法律依據
聯合國人權宣言:『人人皆有集會結社自由』
憲法『人民有集會結社自由』
集會
公共場所,舉行會議、演說、其他聚眾活動
結社
為人們實現特定目標,自願、長期的組成團體
民主國家,人民可以參與團體,也可以依法組成團體
限制
一旦侵犯他人權利,危害社會秩序,受到法律制裁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
團體種類
團體功能
滿足情感需求
達成工作目標
關係取向
拓展人際關係,尋求情感上滿足
校友會
宗親會
聯絡同宗親族
藉由祭祀、聚會,慎終追遠,聯絡親族感情
同鄉會
相同籍貫的人組成
工作取向
為了達成特定任務
政治團體、環保團體
兼具工作取向與關係取向
參加同鄉會時,共同規劃回饋鄉里計畫
參加環保團體時,培養友誼
團體性質
社會團體
定義
志願、信仰、地緣、血緣
等相同之個人或團體所組成
目的
推展文化衛生、宗教、慈善、體育、醫療、社會服務
公益活動
相關法律
人民團體法
舉例
台灣野鳥協會
中華民國人權協會
彰化縣詹姓宗親會
嘉義旅北同鄉協會
職業團體
定義
相同職業的人組織而成
目的
協調同業關係、增進公共利益
保障長淵工作權益
相關法律
人民團體法
舉例
中華民國營行商業同業公會
新北市就業服務人員職業工會
職業團體
定義
具有共同政治理念,
目的
形成國民政治意志
促進國民政治參與
相關法律
政黨法
舉例
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綠黨
時代力量
團體事務參與
非志願團體
一出生便無法脫離,無法依自己意願選擇便歸屬其中
家庭、種族
志願團體
基於自己的意願興趣加入
團體事務參與
完成個人志願與目標,凝聚眾人意願
有改變社會影響力
公益團體與志工
青少年
藉由參與團體事務,培養服務社會驚人
:black_flag:
同業公會
職業工會
成員
勞方組成
宗旨
保障勞工權益、增進勞工之能
發展生產事業、改善勞工生活
成員
資方所組成
宗旨
維護同業之間公益、防治營業弊害
:black_flag:
國民年金保險
時間
民國97年10/1
對象
25歲以上未滿65歲
未參加均、公教、農、勞保國民
家庭主婦,短期未就業者
保障
年老、發生生心障礙、死亡
本人及其家屬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black_flag:
公德
公益
主動付出,回饋社會
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設施,維護公眾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