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唐代之舞蹈 (唐法曲 (新胡樂結合俗樂, 設立內外教坊為「梨園」, 外來佛教樂舞和傳統漢族樂舞的結合, 以清商樂為主體, 霓裳羽衣舞), 唐大曲…
唐代之舞蹈
唐法曲
新胡樂結合俗樂
設立內外教坊為「梨園」
外來佛教樂舞和傳統漢族樂舞的結合
以清商樂為主體
霓裳羽衣舞
唐大曲
中序
又稱拍序或歌頌
以歌唱為主或隨歌起舞或只歌不舞
破
大曲的最後部分,又稱舞遍
用樂器伴奏,以舞蹈為主
散序
包括散曲和靸
用樂器獨奏、輪奏或合奏
雨霖鈴
歌舞戲
代面
又稱大面,歌頌蘭陵王高長工的樂舞
踏搖娘
又稱踏搖娘,是唐代較完整的歌舞戲
撥頭
又稱鉢頭,披頭散髮邊哭邊舞蹈,表現上山尋虎搏鬥的情景,其狀既艱辛悲痛又勇敢
以歌說白合於舞的一種綜合表演
貞觀之治
文教復興,完善科學制度
大力平定外患,尊重編足風俗
完備的雅樂舞系統
祭祀禮樂
大祀、中祀、小祀
禮樂
唐代中葉武後、中宗
十部樂哀退
坐部伎
節目愈加精美而受到重視
天授樂
意旨皇帝之位是上天授予的
鳥歌萬歲樂
模擬鳥的動作舞蹈,有鞏固和擴大武后的權威而作
長壽樂
為武則天歡慶的舞蹈
龍池樂
手持蓮花而舞,歌頌唐太宗的舞蹈
燕樂
小破陣樂
氣勢雄偉,少者64人,多者180人
立部伎
向雜戲轉化,不講究個人的舞藝而受到冷落
慶善樂
太宗文德
大定樂
破陣樂
太宗武功
上元樂
成天命繼大統之寓意
勝壽樂
太平樂
安樂
光勝樂
節目典雅精巧,演員3人,多者不超過12人
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
唐玄宗
自娛舞蹈發達
踏歌
最常見,踏地為節,相抱聚蹈
潑寒胡戲
西域傳入,以潑水為特色,一種綜合集體歌舞,寓意吉祥和祈神怯災的風俗
俗樂
燕樂舞蹈
天子、諸侯筵宴時演奏之樂
坐部伎
十部樂
天竺伎
高麗伎
西涼伎
龜茲伎
清商伎
安國伎
讌樂伎
被列為「諸樂之首」
破陣樂
慶善樂
景雲樂
承天樂
疏勒伎
康國伎
高昌伎
西域特色,具有中原服飾和清歌漫舞的風格
立部伎
九部樂
用於朝會大典、宮廷大宴
具有禮儀的性質,成套的表演,顯示帝國的繁榮興盛
軟舞
柔婉抒情,舒緩文雅
春鶯囀
宮廷讌樂,教訪大曲曲目之一
蘇合香
印度樂舞
綠腰
又稱路要,中原傳統舞蹈,唐代著名大曲
團亂旋
堂教訪曲目之一
屈柘枝
健舞
動作矯健,豪放灑脫,韻律明快
胡旋舞
舞姿嬌柔輕逸,快速旋轉,美妙絕倫
胡騰舞
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代民間舞,表演者常為胡人
劍器
柘枝舞
中亞一帶女子民間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