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春秋戰國 (諸子百家論說樂舞 (公孫尼子-〈樂記〉認為樂舞要符合「中正無邪」「莊敬恭順」之禮,「過制則亂」「過作則暴」, 墨子…
春秋戰國
諸子百家論說樂舞
公孫尼子
-〈樂記〉認為樂舞要符合「中正無邪」「莊敬恭順」之禮,「過制則亂」「過作則暴」
墨子
-〈非樂〉論樂舞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非樂,將一切歌舞都是為禍害央民的公害
荀子
-「以道制慾」主張人性本惡,以禮樂之道去制約人的邪惡之慾
老子
-「怡談為上」「大音布聲」持否定態度
孟子
-「與民同樂」最好的樂舞是民眾喜愛的樂舞
莊子
-「通道反真」主張順其自然而提倡天樂
孔子
-「正名分,興禮樂」提倡恢復西周禮樂制度
左倡右憂女樂興盛
主要來自生活貧困的地區,導致歌舞表演成為一種謀生獲利的手段
倡優:以歌舞戲謔於人的男性伎人
女樂:又稱女舞,以歌舞娛人的女性伎人
倡優女樂是古代歌舞伎的稱謂
進入宮廷和貴族之家的歌舞者,都須經過嚴格訓練
舞蹈發展特色
左倡又優,女樂興盛
地方歌舞,大興其盛
僭禮用樂,古樂衰弱
藉歌舞達到政治的目的
齊魯征戰-獻歌舞女樂迷惑魯君
楚莊王-以女樂歌舞做謀略
吳越征戰-獻美人計西施
僭禮用樂,古樂衰弱
禮樂制度破壞因素
私學興起:戰國後期,民間興學風氣廣增
除宮廷儀典和宗廟祭祀仍演奏古樂,其他場合為新樂所取代
僭禮用樂-諸侯貴族未顯示自己的權威和滿足個人欣賞慾望
至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於不顧
文人雅士德推崇-儒家大師孟子不反對俗樂
讚賞民眾喜愛的樂舞就是好樂舞
地方歌舞,大興其盛
戰國時期各國舞蹈特色
韓國
-歌舞以抒情、明志為表現內容
魏國
-盛行桑間濮上歌舞
晉國
-俳優侏儒充斥後宮
趙國
-吳王夫差驕橫奢淫,宮妓數千,迷戀西施,建「館娃宮」「響屐廊」工期享樂談情,樂舞極盡奢華
陳國
-多為男女思慕愛戀之舞
總有成群結隊男女其具盡情歌舞歡樂之情景
越國
-越人俗鬼,從上至下都有段法紋身的習俗
其審美觀念為原始圖騰崇拜之遺存
宋國
-保存殷商遺音如〈桑林〉娛樂歌舞情意纏綿
楚國
-從宮廷到民間都盛行巫舞,屈原的九歌即是楚國巫舞代表作
鄭國
-與衛國統稱鄭魏之音,存商遺風
盛行男女情愛抒情舞蹈,雖被視為淫魔卻廣受人民喜愛
齊國
-姜太公擅舞,新製作的樂舞依循周之禮樂制度
又具有華麗活潑的鄉土氣息
魯國
-嚴格遵循周之禮樂制度,演奏六代樂,代表華夏正統文化
〈詩經〉收錄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地方及宗廟的精品詩歌舞蹈共分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
「雅」「頌」-以宗廟和創作改編的雅樂舞為主
「風」-反映各地舞蹈表演的情節
代表性女樂
旋捐、媞嫫
集羽舞(舞姿婉轉如羽毛隨風飄搖)
旋懷舞(舞者體如絲絮一般柔和)
縈塵舞(宛如輕煙旋繞)
西施〈響屐舞〉
吳王建「館娃宮」為西施表演歌舞和歡宴嬉樂之所
修築「響屐廊」專為西施穿上木鞋跳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