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image 古儀樂禮逐漸式微,各國具有地方格調的民俗及民族舞蹈,蓬勃興起 (諸子百家論說樂舞 (孔子「正名分‧興禮樂」, 孟子「與民同樂」 …
古儀樂禮逐漸式微,各國具有地方格調的民俗及民族舞蹈,蓬勃興起
地方歌舞大興其盛
魯國:都曲阜(山東),嚴格遵循周之禮樂制度。演奏「六代樂」,代表華夏正統文化。
齊國:都營邱(山東臨淄北),姜太公擅舞,新製作的樂舞既依循周之禮樂制度,又具有華麗活潑的鄉土氣息。
鄭國:建都今河南新鄭,與魏國統稱「鄭魏之音」,存商遺風,盛行男女情愛的抒情舞蹈,雖被視為淫麋,卻廣受人民喜愛。
宋國:仍保存殷商遺音如《桑林》等樂舞,娛樂歌舞情意纏綿。
陳國:民俗喜交往,好歌舞,多為男女思慕愛戀之舞。不管大街小巷、寒冬酷夏,總有成群結隊男女其具盡情歌舞歡樂之情景。
晉國:原為唐國,位居中原,經濟富庶,
俳優侏儒充斥後宮,周安王26年,分裂為韓、魏、趙三國。
韓國-歌舞以抒情、明志為表現內容
魏國-居河南中部和北部,盛行桑間濮上歌舞(野外、民間)。
趙國-位於山西中部、陝西東北和河北西南,具有特殊的舞蹈風格,趙武靈王為增強軍事實力,仿效北方游牧民族,提倡「胡服騎射」,使華夏文化與胡族文化交流融合,舞蹈中融入異域色彩
燕國:位居河北、遼寧、朝鮮一帶,歌舞風格豪放,善擊筑,荊軻刺秦王的「易水歌」即為燕人慷慨激昂之男性歌舞。
吳國:春秋末至戰國初,南方後起的國家,吳越相爭,
吳國稱霸,吳王夫差驕橫奢淫,宮伎數千,夜夜春宵,迷戀西施,建「館娃宮」、「響屐廊」供其享樂談情,樂舞極盡奢華。
越國:越人俗鬼,祀天神上帝百鬼,從君王到黎民都有斷髮紋身的習俗。
每逢聚會歌舞,表演者以展露圖形為美,其審美觀念為原始圖騰崇拜之遺存。
楚國:從宮廷到民間都盛行巫風巫舞,楚靈王好楚腰,經常在祭祀群神的祭壇前,手裡拿著羽帗,翩翩起舞,甚至連敵人進攻都置之不理,鼓舞自若,把希望完全寄託在神鬼之上。屈原的《九歌》即是楚地巫舞的代表作
屈原的《九歌》是楚地巫舞的代表作。包括11個舞段:東皇太乙、雲中軍、湘夫人、湘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歌》有群舞、獨舞。大場、小場等多種表演形式,並有人物形象和簡單的情節,是一部藝術水準很高的大型歌舞作品。舞蹈場面,時而熱烈,時而輕歌曼舞,舞稻或纏綿悱惻,憂心忡忡,或慷慨悲壯,動人心魄,樂聲、歌聲、舞姿交織,充滿浪漫神奇的色彩。
左倡右優女樂興盛
倡優又泛指以歌舞戲謔娛人的男性伎人。而女樂亦稱女舞,專指以歌舞娛人的女性伎人或由她們表演的歌舞。
僭禮用樂古樂衰弱
僭禮用樂、私學興起、文人雅士對民間樂舞的推崇
藉歌舞達到政治的目的
郭晉爭戰-獻女樂以亂其政
齊魯爭戰-獻歌舞女樂迷惑魯君
吳越爭戰-獻美人計西施
楚莊王-以女樂歌舞作謀略
代表性女樂
西施
浣溪紗
-響屐舞
旋娟與提嫫
《旋懷舞》(舞者體如絲絮般柔和)
《集羽舞》(舞姿婉轉如羽毛隨風飄搖);
《縈塵舞》(舞如清煙旋繞);
諸子百家論說樂舞
孔子「正名分‧興禮樂」
孟子「與民同樂」
樂舞成為自覺行為,禮的規範就可以得到完美的遵循。
荀子「以道制慾」以禮樂之道,去制約人的邪惡之慾。
公孫尼子之《樂記》詩歌舞的表現,都出於內心,只有感情深厚,氣勢充盛,才能感動天地,只有心中充滿善念,才能迸發出德之光華,所以,樂舞作品必須反應真實的內容。
老子「怡淡為上」「大音希聲」老子對樂舞基本上持否定態度,認為禮者是忠信之薄,諸亂之首,對演奏的樂舞,要以超然的態度,全當沒聽見,沒看見,漠然處之,這樣才能屏除雜念,入乎道。
墨子《非樂》墨子論樂舞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非樂。
莊子「通道反真」樂舞觀從道的基點出發,反對禮樂和世俗之樂。主張順其自然而提倡「天樂」,這種天樂,通過演奏,給觀賞者以懼崇、怠遁的感受,最後達到反道的目的。